迟迟找不到患者的发热原因这样做就不纠结了
人类有三大敌人:发热、洪荒及战争。其中,发热为三敌之首,而发热待查最能考验医生的智慧和功底。
发热的分类
01.按病程分类
(1)急性发热(热程2周):绝大多数为感染性,病毒是主要病原体;
(2)长期低热(持续4周):体温37.5-38.4℃。
年Petersdorf等提出原因不明发热的定义:
不同时间测定超过38.3℃;
时间3周;
1周系统检查未明原因。
02.按病因分类
(1)感染
细菌:布氏杆菌病、伤寒、结核等
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
真菌:曲霉菌、卡氏肺孢子菌
(2)结缔组织病
RA、SpA、SLE、大动脉炎、WG、MPA、颞动脉炎、PMR、PAN、炎性肌病、AOSD
(3)肿瘤疾病
淋巴瘤、血液病
(4)内分泌
甲亢、亚急性甲状腺炎
(5)其他
功能性低热、药物热、伪装热等
诊断思路五步走
01.了解患者一般情况
(1)根据年龄
6岁以下患儿感染最多,特别是上感、泌尿道或全身感染。
6-14岁青少年多考虑结核(肺、骨、关节、骨髓);感染性心内膜炎;SpA、AS(男);RA,SLE,大动脉炎(女);血液病(白血病,淋巴瘤等)。
14岁以上成人首先考虑感染,最近肿瘤的发病也明显增高。
老年人要考虑结核,尤其是隐匿性结核发生率高,另外还需考虑RA、GCA、PMR、ANCA相关性血管炎等;考虑肿瘤如MDS、AA、淋巴瘤、实体瘤。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青少年肿瘤不同,老年人实体瘤发生率较高,如肠道肿瘤、淋巴瘤、肺肿瘤;而青少年血液肿瘤发生率高。故临床上我们在诊断JIA应多加小心,需重点排查血液肿瘤!
(2)根据病程
近期发热,则感染的可能性大。若是长时间发热,则时间越长,感染和肿瘤可能越小。
(3)根据诱发因素
感染性发热
近期受凉、劳累、旅行等
大剂量激素和CTX冲击后(风险增高4倍)
中大剂量激素很长时间未减量
免疫性发热
情绪剧烈波动如悲伤和争吵及日晒等
近1-2个月激素量减少或停用
(4)根据一般状况
一般状况好,多见于成人斯蒂尔病、血管炎(大动脉炎等)、恶性程度较低的肿瘤。
(5)根据有无寒战伴随症状
寒战:最常见于细菌感染和疟疾,注意与输液反应鉴别
罕有寒战:结核病、伤寒、立克次体病、病毒感染、风湿热
02.仔细采集病史,寻找易忽略表现
发热患者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应遵循有的放矢和重复原则。即问病史和查体时,带有目的性:希望发现什么?有什么线索可帮助明确诊断?入院初问病查体不可避免遗漏(医生遗漏,病人遗忘、忽视,甚至隐瞒)。另外,疾病发展有自身规律,有些症状体征逐步显现出来,因此仔细采集病史,反复详细体检非常必要!
(1)完整病史应包括:
发热:热程、热型、热度、寒战、伴随局灶症状(皮疹、关节痛)、节律性、季节性;
疾病史:结核病、免疫功能低下相关病;
特殊地区(疫区、牧区)定居、旅游和冶游史;
其他:手术史,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菌素史,职业和毒物接触史。
(2)发热的病史线索
蜱接触史:洛矶山斑点热、莱姆病
动物接触史:鹦鹉热、钩体病、布鲁司菌病、弓形虫病、猫爪热、Q热、兔咬热
肌痛:旋毛虫病、亚急性心内膜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类风湿关节炎、家族性地中海热、多发性肌炎
头痛:兔咬热、慢性脑膜炎/脑炎、疟疾、布鲁司菌病、CNS肿瘤、洛矶山斑点热
神志异常:类肉瘤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肿瘤性脑膜炎、CNS肿瘤、布鲁司菌病、伤寒、艾滋病
心血管异常:亚急性心内膜炎、多发性大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洛矶山斑点热
干咳:结核病、Q热、鹦鹉热、伤寒、肺部肿瘤、洛矶山斑点热、急性风湿热
眼痛或视力异常:一过性动脉炎(栓塞)、亚急性心内膜炎、脑脓肿、大动脉炎
消耗:肿瘤、淋巴瘤、巨细胞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伤寒、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弓形虫病
腹痛:结节性多动脉炎、脓肿、家族地中海热、卟啉病、胆囊炎
背痛:布鲁斯菌病、亚急性心内膜炎
颈痛:亚急性甲状腺炎、一过性动脉炎、化脓性颈静脉炎
03.反复详细体检
美国著名内科学家Tiemcy教授说过:“遇到诊断不明的困难病例,对诊断帮助最大处在第一位的是病史和体检,其次是病史和体检,再其次还是病史和体检!”
04.有效的辅助检查
一定要反复、多次、重复的进行检查,尤其是血、体液或骨髓培养。另外,CRP、降钙素原、肿瘤标志物及血清铁蛋白对于发热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C-反应蛋白
重度增高(mg/L)
感染:细菌败血症或侵袭性感染,真菌感染
风湿病:严重RA,斯蒂尔病,血管炎,风湿性多肌痛,急性风湿热
中度增高(10-mg/L)
恶性肿瘤
大手术后2-7天
多数炎性关节炎
(2)降钙素原
早期诊断:鉴别细菌与非细菌感染灵敏性和特异性高,常2-6h内升高
与病情发展正相关:对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诊断特异性明显高于CRP和白细胞等,特异性高达%
判断疗效与预后:下降表明炎性降低及感染灶清除
不同感染的降钙素原水平:
降钙素原在风湿病中应用价值:
(1)SLE意义重大:无感染时(无论病情稳定与否)不高;合并感染时升高,感染控制后下降
(2)对其他风湿病合并感染价值不大:RA、血管炎、AOSD病情活动亦可升高
CRP与降钙素原的优缺点对比:
C反应蛋白
优点:狼疮活动时通常不会升高;CRP>30mg/L,敏感性89.3%,特异性92.6%
不足:大多研究数据来源于细菌感染;狼疮浆膜炎、关节炎、动脉粥样硬化时升高;老年、男性、肥胖、肾衰、避孕药时升高;激素、抗疟药、他汀类药均可使CRP降低
降钙素原
优点:不受激素影响
缺点:主要用于检测细菌感染;老年、男性、肾衰竭时可升高
(3)肿瘤标记物
肿瘤标志物需结合临床、细胞学和病理学来判断其临床意义,如甲胎蛋白除肝癌外,还有31%-52%急性肝炎、15%-58%慢性肝炎及11%-47%肝硬化者也大幅上升;同时应多测几种,提高敏感性:如CEA+CA诊断胰腺癌;组织多肽抗原(TPA)+CEA+CA监测乳腺癌
(4)血清铁蛋白
降低:缺铁性贫血(反映储存铁)
轻微高:活动期狼疮、RA和感染
明显高
活动期斯蒂尔病:库普弗细胞增多,产生增多,铁蛋白受体数量下降致清除下降
嗜血细胞综合征:活化的巨噬细胞分泌铁蛋白
恶性血液病和部分实体瘤:铁蛋白合成增加,细胞破坏增加及肝清除减少
严重肝损害:铁蛋白释放到血浆
血清铁蛋白00ng/mL诊断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敏感性90%,特异性96%
另外,怀疑结缔组织病引起的发热,需完善相关自身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T细胞亚群、肌酶等相关检查。感染与噬血细胞综合征的鉴别:与感染相比,噬血细胞综合征多有IFN-γ75pg/ml、IL-pg/ml;血浆可溶性CD(嗜血细胞脱落)和sCD25水平增高;血象、NK细胞活性和纤维蛋白原降低。
组织活检,尤其是淋巴结活检,对于发热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淋巴结活检有以下注意事项:
用激素前活检
直径:小于1cm常无意义;1cm-2cm可观察,大于2cm意义大
颈、颌下、腋下、滑车淋巴结活检意义大
不建议穿刺,不要弄碎、挤压淋巴结
有时需多次、多部位活检
05.不失时机的诊断性治疗
当遇到病因难查时,按可能性较大病因可行诊断性治疗,应选特异性强、疗效好及安全性大的药,剂量充足并完成整个疗程。
试用激素时应注意:
1.反对滥用激素,因其可掩盖病情(体温正常化),延误诊断;二重感染,尤其是真菌感染,掩盖原病病貌,使病情加重和复杂化;诱发感染,使发热加重、病情复杂化;诱发陈旧结核病复发等。仅在排除感染相关因素,考虑免疫性发热时方可使用。
2.用激素后应严密观察,如果用3-7天左右虽不发热,但一般情况变差,虚汗增多,需重新评估有无感染;3-7天后重新发热,要考虑感染或淋巴瘤等。
不明原因发热治疗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不急于退热:发热(<40℃)不伴其他严重病
2.应紧急降温:高热(>40℃)和超高热(>41℃),心脏病、孕妇、婴幼儿高热
3.退热
首选物理降温,同时降室温
物理降温效果不好,可用水杨酸盐或非甾类抗炎药,用量个体化
来源:医学界风湿免疫频道
作者:刘湘源
版权申明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mwc.com/zcmbyf/10321.html
- 上一篇文章: 体检报告的30个指标通俗解读
- 下一篇文章: 学点知识普通体检能查出癌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