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方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
出自汉·《伤寒论》
组成桂枝二钱(6克)
芍药四钱(12克)
甘草一钱(3克)
生姜三片
大枣四枚
饴糖六钱(18克)
??点击上面蓝色字体或图片可以进入《每日一药》相应中药
方歌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两次温服。
功效主治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方解此为温养中气,补益心脾,调和营卫,缓急止痛之方。临床使用着眼于虚寒二字,以腹痛绵绵,喜温喜压,得食痛缓,舌淡苔白润,脉象虚弦为目标。
本证以心脾不足、气血双亏,阴阳两虚为特点。何以既有咽干口燥、手足烦热之热象,复有腹痛、喜温畏寒之寒证?徐忠可《金匮要略论注》云:“元阳之气不能内统精血,则营枯而虚,里气乃急,为悸、为衄、为腹中痛、梦失精;元阳之气不能外充四肢、口咽,则阳虚而燥,为四肢酸痛、为手足烦、为咽干口燥。”似此寒热错杂,异于黄连汤、三泻心汤证之寒热错杂,故非寒热并用可医,唯从健运脾胃,温中补虚中求之。《灵枢·终始篇》云:“阴阳倶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此饴糖为君药之解释也。尤怡亦云:“中气立,则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极于偏。是方甘与辛合而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阴阳相生,中气自立,是故求阴阳之和者必求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中者,脾胃也,为后天之本,居中州,运四旁。若中气得充,脾胃得健,自能化生气血,以滋养脏腑髓脑、四肢百骸,调和营卫,扶正祛邪。小建中汤可引阳从阴,引阴从阳,使其平秘,则虚劳诸症自失。故诸多慢性病,呈中焦虚寒、气血不足者可从脾胃着手,投本方求效。
中气不足,脾胃虚寒,可由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大病、久病、或攻伐太过、滥用抗生素引起。临床常见脘腹疼痛、憋胀。疼痛特点为绵绵作痛,喜温喜压,饥饿则痛,得食可缓;憋胀特点呈坠胀,站立或活动则甚,睡卧则缓。腹诊时腹壁柔软而薄,腹直肌紧张拘挛,心下、当脐动气应手。此外,复有诸多虚寒、虚热证,如面色萎黄,或苍白少华,畏寒喜温,体倦乏力,不耐繁劳,精神萎靡,情绪低落,心悸短气汗出,劳则加剧,长期低热,颧赤少寐,饮食无味,消化不良,手心热,手背、手指凉,咽干口燥,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薄,小腿转筋,舌质淡嫩,苔薄白润,脉弦细缓等。
饴糖甘甜,补虚健脾,本属君药,多售于冬季,夏秋难得一见。余临床常以糖果店之麦芽糖果,或调味品店稻穗麦芽糖,或甘温之白术、甘平之山药代之。若二药合用,健脾阳,益脾阴,亦可收怡糖之效。
用法要点本方既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剂,又为调和阴阳,柔肝理脾之常用方。临床以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脉细弦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等病症。也见于治疗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结肠炎、血管神经性腹痛、再发性呕吐、便秘、失眠、功能性发热、小儿疳积、痛经、先兆流产、崩漏、恶露不绝、产后癫狂、产后或术后腹痛等证属中气虚寒,阴阳气血失调者的病症。
实验研究表明,小建中汤具有保护胃肠黏膜、护肝利胆、扩血管、降压、改善外周循环、调节免疫、抗炎、抗氧化、镇静、镇痛、解热、抗病原微生物等药理作用。
注意呕吐或中满者不宜使用;阴虚火旺之胃脘疼痛忌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整理仅为中医药科普。若有异议请联系删除!文中方剂请不要自行组方服用,如需服用请咨询中医师!长按上图,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mwc.com/zcmbzz/12115.html
- 上一篇文章: 颈部淋巴结肿大,怎样区分,究竟是良性还是
- 下一篇文章: 宝宝扁桃体经常发炎,反复吃药还是干脆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