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由于其位置表浅,肿大后易被早期发现,既可为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亦可能是某种疾病的体征之一。感染、结核、淋巴瘤和癌症转移等均可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而定性诊断对确定治疗方案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颈部慢性淋巴结炎

常表现为无痛性或微痛性肿块,质地中等,边界清楚、活动,患者既往可有口腔感染或咽喉部感染史,术后对此类患者需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详细的头颈部专科检查,对颈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和不典型增生患者因其可能是某些疾病前期病变的首发症状,故应定期随访观察。

颈淋巴结结核

在体腔外淋巴结核中最为常见,其发病率近年有升高趋势,约占肺外结核病的81%,该病可由单纯局部结核杆菌感染引起,也可以是全身性结核病的局部表现,其感染可来自肺结核的播散或口腔咽喉部的结核感染灶,近年来颈淋巴结结核已成为常见颈部疾病,患者多无结核病史,早期亦无结核中毒症状,往往是以颈部无痛性肿块就诊,而且不具典型表现者越来越多,淋巴结可大可小,大者超过6cm,小者可在2cm以下;可单发亦可多发;可活动,亦可黏连;质硬,但少数可变软,变软后淋巴结CT扫描中心可见斑片样低密度影往往容易误诊,目前对于颈部淋巴结结核的治疗尚有争论,但手术处理淋巴结结核仍然具有重要地位,对此类患者术后应行正规的抗结核治疗。

高分辨率超声在鉴别良恶性淋巴结中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但单一的超声表现在鉴别诊断时存在局限性,应与临床病史及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等特征相结合。

大小

颈部淋巴结的大小因位置及性别不同而存在差异,上颈部包括下颌下及II区淋巴结较其他部位大。鉴别良恶性淋巴结的阈值尚无统一标准,以短轴径0.5cm、0.8cm、1cm为标准的均有报道。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可能较恶性大。因此,淋巴结大小不应作为良恶性鉴别的依据。

形状

正常淋巴结呈椭圆形或肾形。反应性增生导致淋巴结弥漫性增生和皮质增宽,但保持正常形态。恶性淋巴结多失去正常形状,常呈圆形。有学者提出「形状指数」描述淋巴结形状,即淋巴结短轴与长轴比值。良性淋巴结形状指数<0.5,恶性>0.5。形状指数是鉴别良恶性淋巴结较好指标,但也并非绝对,下颌下及腮腺淋巴结形态较圆,淋巴结结核的形态也较圆。

边界

良性反应性淋巴结由于周围组织炎症而表现为边界不清或模糊,恶性淋巴结由于结节内肿瘤侵犯及异常淋巴结与周围组织声阻抗增加所致通常边界清晰。单纯边界清晰度不能鉴别良恶性淋巴结,但在确定恶性病变的情况下,边界不清提示包膜外侵犯。与边界清楚或模糊相比,边缘不规则仅见于恶性,这是由于恶性肿瘤起源于或侵犯部分淋巴结导致皮质偏心性增宽。相邻淋巴结融合提示恶性病变,常提示肿瘤包膜外浸润。淋巴结融合也可见于淋巴结结核及放射治疗后改变。

淋巴门

良性淋巴结门部可见,由淋巴窦、动静脉、脂肪组织构成。恶性淋巴结由于肿瘤浸润正常淋巴结组织消失而导致门部结构消失。由于大部分淋巴结结核淋巴门破坏消失,因此对淋巴结结核的诊断存在困难。

淋巴结回声

正常淋巴结含低回声皮质及高回声淋巴门,良性反应性淋巴结表现为淋巴组织增生,因而保持正常结构。恶性淋巴结也存在相对低回声的皮质,但是一般会出现其它可疑征象如淋巴门消失、圆形。因此低回声不能独立鉴别诊断良恶性淋巴结,需其它超声表现来辅助鉴别,如坏死、异常高回声、钙化与微钙化及假性囊肿。囊性坏死高度提示恶性病变且常出现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也可见于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结结核。囊性坏死在淋巴瘤中少见,除非疾病晚期或放射治疗后。颈部恶性淋巴结出现钙化多见于甲状腺乳头癌、乳腺癌、粘液性结肠癌、粘液性卵巢癌及成骨肉瘤。淋巴结受淋巴瘤侵犯出现典型「假性囊肿」征,即淋巴结表现为低至无回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mwc.com/zcmbyf/9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