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按下图识别   一般疾病因素(30%):中暑、某些颅内损伤、癫痫和惊厥的发作、新生儿脱水等也可引起急性高热。   传染病因素(25%):急性传染病早期或各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也可引起急性高热。   恶性肿瘤(15%):例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结缔组织病等可能引起小儿长期高热。   其他疾病(5%):败血症、沙门氏菌属感染、结核、风湿热、幼年类风湿症等也可引起小儿长期高热。

小儿发热临床表现临床表现1、发热程度分级(腋表)(1)低热37.5~38.0℃;(2)中等热38.1~39.0℃;(3)高热39.1~40.0℃;(4)超高热40℃以上。

2、按发热时间长短可分为(1)短期发热发热2周,多伴有局部症状和体征;(2)长期发热发热时间≥2周,有些可无明显症状、体征;(3)原因不明发热(FUO)发热持续或间歇超过3周,经体检、常规辅助检查不能确诊者;(4)慢性低热低热持续一个月以上。

3、发热的常见热型小儿热型不如成人典型,近年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使热型发生变化,同时热型对疾病的鉴别诊断意义受到影响。(1)稽留热持续发热,体温波动很小,一般不超过0.6℃;(2)弛张热发热体温波动上下2~3℃,但未降到正常;(3)间歇热发热回到正常至少24小时又发热;(4)双峰热24小时内发热有两次高峰;(5)复发性或再发性发热发热多次发作,每次持续数日,发作期间1至数日体温正常;(6)不规则热热型无一定规律。

4、发热的分期在发热过程中,由于产热和散热这对矛盾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发热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1)前驱期许多发热疾病可无此期症状。此期症状持续时间,根据发热疾病的具体情况而不同,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疲倦乏力、腰背及四肢痛、头痛、食欲减退、情绪不稳定、低热;有些发疹性疾病,在全身皮疹出现前,可有前驱疹,如麻疹前驱期时,口腔黏膜可出现克氏斑。(2)体温上升期特点是产热多而散热少,因此产热占优势,故体温升高。表现为皮肤苍白、干燥、无汗、“鸡皮疙瘩”,触摸患儿皮肤有冷感;如发生寒战,预示将发生高热。幼儿此时可出现惊厥现象。在寒战期间,体温多在38℃以上,并多数在数小时内达到高热极期,如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药物反应性发热等,以上为体温骤升者。体温渐升者,指发热初期为低热,数天内由低热逐渐上升达到高热者,称为渐升性发热。渐升者常有前驱症状,多数无寒战现象,但有时可感觉发冷,如不典型的伤寒。有的呈骤升性发热,这可能开始为低热被忽略所致。另外,肺结核等疾病的体温呈渐升性发热。(3)高温持续期此时体温已达高峰,本期的特点是散热过程开始增强,但产热并未降低,所以此期产热和散热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相对的平衡,使体温维持在一定的高水平上。临床上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加强、出汗等,此期出现高热可持续几小时(如疟疾)或数天(如肺炎),甚至几周以上(如伤寒)。(4)体温下降期本期特点是散热过程占优势,产热减少,同时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散热仍处于较高水平,病人体表皮肤血管扩张,大量出汗,散热加强,于是体温开始下降,产热和散热终于恢复正常的相对平衡状态。体温下降的方式,一般是渐退,即在几天之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如伤寒);也有骤退的,即体温在十几个小时或更短的时间内降到正常,甚至低于正常(如大叶性肺炎)。在体温下降时,由于大量出汗,丧失大量的体液,因此对于高热小儿在使用退热药时,必须慎重,以防造成虚脱及其他并发症。

5、发热的伴随体征根据一些伴随体征能帮助找到小儿高热的诱因:(1)若发现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可能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腺炎;(2)若皮肤出现皮疹,可能为常见的出疹性传染病,如幼儿急疹、麻疹、风疹等;(3)若发现疱疹,可能为水痘、手足口病等;(4)若发现皮肤有淤斑,应考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亦应考虑血液系统疾病;(5)若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应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亦应该注意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6)若发现口腔黏膜有斑点,可能为麻疹;(7)若肺部听诊闻及痰鸣音或水泡音,是急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的体征,肺部听诊有哮鸣音,应考虑喘息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8)腹部有明显的压痛或其他体征,应注意急腹症如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

小儿发热诊断诊断1、检查高热患儿皮肤有没有出疹、有没有瘀斑,浅表淋巴结是否肿大,咽部是否充血,扁桃体是否肿大,口腔粘膜有没有斑点和溃疡,心肺听诊有无异常,腹部有无压痛,肝脾是否肿大。如发现皮疹,应考虑常见的出疹性传染病,例如幼儿急疹、麻疹、风疹等。

2、检查发现疱疹应考虑水痘,如发现皮肤瘀斑,应考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也可能为血液系统疾病,如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应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亦应该注意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如发现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应考虑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腺炎。   

3、检查发现口腔粘膜有斑点,应注意麻疹,如肺部听诊闻及痰鸣音或水泡音,是急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的体征,肺部听诊有哮鸣音,应考虑喘息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腹部有明显的压痛或其它体征,应注意急腹症,如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   

4、在夏天高热可能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有关,如化脓性扁桃体炎、淋巴结炎、肺炎、细菌性痢疾、伤寒甚至乙型脑炎等有关。不过这些病除发热外还会有另一些表现,应仔细鉴别。

小儿发热检查检查1.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降低,多为病毒感染。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多为细菌感染。外周血中有异常淋巴细胞提示病毒感染。幼稚细胞则提示白血病。(2)长期发热患儿血培养,检查C-反应蛋白、前降钙素原、血沉、抗链球菌溶血素“O”、肝肾功能、肥达反应、外斐反应、嗜异性凝集试验、肺炎支原体抗体和类风湿因子等,还应做结核菌素试验。(3)粪便常规、粪便培养考虑为消化系统感染者。(4)尿常规当伴有泌尿系统症状时检查。(5)脑脊液检查当小儿高热伴有头痛、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时。(6)骨髓穿刺当小儿高热伴有贫血、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时。

2.其他辅助检查根据临床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关辅助检查,如X线、CT、磁共振、B型超声、心电图等检查及活体组织病检。

小儿发热治疗治疗1、急救措施   (1)可用冷湿毛巾敷额,好可用不漏水的塑料袋盛冰块外裹干毛巾敷头、颈,还可加敷腋窝和腹股沟则效果更好。   (2)将75%酒精兑水一倍稀释,用小毛巾蘸湿擦抹头、颈、腋窝、胸背和四肢。若小儿四肢冷或擦抹后皮肤起"鸡皮",应改用稍低于皮肤温度的温水擦抹四肢直至回红转暖。   (3)在作物理降温的同时还要服退热药,有高热抽筋病史的同时加服镇静药。医院远而交通又不方便的,遇高热最医院跑,可以先在家中作上述紧急处理。   

2、降温方法   (1)传统物理降温法 将患儿置放于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流通处。用冷温毛巾或冷水袋,敷头额、双腋及腹股沟等部位,或用布包裹的冰袋枕于头部或放置于上述部位。亦可用冷水(28~30℃)或酒精(30~50%)于四肢、躯干两侧及背部擦浴。擦浴时如患儿出现皮肤苍白或全身皮肤发凉应立即停止。也可用冷生理盐水(30~32℃)灌肠,对疑为中毒型菌莉者更为适宜,既可降温,又便于取粪便标本送检;   (2)药物降温法   对未成熟儿,小婴儿与体弱儿一般不用解热剂降温;0~23个月龄的孩子可服用幼儿百服咛(退热口服)滴剂,2~12岁孩子可服用儿童百服咛(退热)溶液或咀嚼片,每隔4~6小时服一次。这种退热药的优点是口服后吸收较快,30分钟生效,没有传统解热镇痛药对胃肠道的刺激,减少对白细胞、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3)针灸降温法   

3、对症治疗(1)高热时,水分丢失增多,食欲减退,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2)对于出现烦躁不安、反复惊厥或一般降温措施效果不明显者,可酌情选用氯丙嗪与异丙嗪。 

 

4、针对病因治疗方法   对于由感染引起的高热,应根据病情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对局部感染病灶要及时清除。因非感染性疾病所致的高热,也需根据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小儿发热并发症并发症1、由于高热容易造成脱水,也因服退热药大量出汗时体内丧失水分就更多。脱水不仅使退热困难,还会影响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发生酸中毒等。因此必须鼓励患儿多饮水。同时血中钠浓度升高,血液高渗,患儿会发生口干口渴、烦躁不安甚至说胡话或抽筋,热度非但不退且会更高,可能会发生低钠血症,多见于平时有营养不良的婴幼儿。 

2、有些患儿会引起抽筋,甚至高热惊厥。抽筋多发生于高热骤起之时,一次发热仅抽一次,很少超过2次以上,只要抽搐时间不长,处理得当,对孩子健康影响不大。   

3、一般发热对身体组织器官的影响不大,且能加速抵抗力的产生。但当体温超过41°C时,体内蛋白质会发生分解,引起脑水肿而致病孩死亡或留下脑病后遗症。因此,孩子出现40°C以上高热就必须紧急处理。 

4、小婴儿可能由于高热会引起心跳加快,还可能引起心力衰竭等。

小儿高热食疗方

1、适合6个月以上宝宝服用的双花饮:取金银花10克,菊花10克。将金银花、菊花加水煮15分钟,取汁当茶饮。有清热解毒作用。

2、适合8个月以上宝宝服用的生姜红糖粥:生姜3片,红糖12克,粳米50克。将米加水煮粥,将生姜、红糖加入到滚粥中,热服。有发汗祛风寒作用。

3、适合1岁以上宝宝服用的冬瓜荷叶汤:取冬瓜克,荷叶1张。将冬瓜洗净,连皮切块。荷叶切碎,加水煮汤,汤成后去荷叶加盐喝汤。有清热化痰、除烦解渴、利尿的作用。

小儿高热饮食宜忌宜

1、首先在安排饮食时总热量不能低于身体所需热量的70%。饮食要给予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牛奶、蛋花汤、稀粥、藕粉、肉末面条等,同时也可以多补充水分。为了弥补宝宝发热期间的营养损失,应每日加餐1-2次,需要提醒的是这样的加餐一直要到疾病恢复后1-2周后停止。

2、食物要软、易消化、清淡,如米汤、稀粥、乳制品、豆制品、蔬菜、面条等。

3、同时发热是一种消耗性病症,因此还应给小儿补充含高蛋白的食物,如肉、鱼、蛋等,但要少荤少油腻食物。

4、也可吃少量水果。饮水、饮食都要少量多次,切不可暴饮暴食。忌不要吃鸡蛋。当发热时食用大量富含蛋白质的鸡蛋,不但不能降低体温,反而使体内热量增加,促使婴儿的体温升高更多,因此不利于患儿早日康复。

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欢迎大家一起来交流!

中医气功初级群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进展期白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mwc.com/zcmbzz/6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