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猪养殖的集约化、规模化程度的不断加大,猪群疾病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因此,疾病的诊断和防治越发显示出它的重要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兽医工作者,在疾病的诊断中重视病毒性疾病,而往往忽视细菌性疾病。这就导致在使用了大量的抗病毒药物后,猪的疾病仍然没见好转。

一、猪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致病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包括猪淋巴结脓肿和猪败血性链球菌。猪链球菌2型可导致人类的脑膜炎、败血症和心内膜炎,严重时可在短时间内导致人的死亡。本病对各种年龄的猪都有易感性。仔猪多发败血症和脑膜炎,中猪多发生化脓性淋巴结炎,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专业户猪场,本病常常成为一些病毒性疾病如蓝耳病、猪瘟等的继发病。

临床症状

猪链球菌病主要表现为:败血型、脑膜炎型、关节炎型和淋巴结脓肿型:1、败血型:流行初期的最急性病例,发病急,病程短,往往不见任何症状猪就突然死亡。或突然减食、停食,精神萎顿,体温升高到41-42℃,呼吸困难,便秘,结膜发绀,卧地不起,口、鼻流出淡红色泡沫样液体,多在6-24小时内死亡。

急性病例表现为精神沉郁,体温升高达43℃,出现稽留热,食欲不振,眼结膜潮红,流泪,流浆液状鼻液,呼吸急促,间有咳嗽,颈部、耳廓、腹下及四肢下端皮肤呈紫红色,有出血点,出现跛行,个别出现关节肿大发热;病程稍长,多在3-5天内死亡。发病率一般为30%左右,发病的猪死亡率可达80%。

2、脑膜炎型:多发生于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病初体温升高至40.5-42.5℃,便秘,停食,有浆液性和黏性鼻液,会出现神经症状,表现为盲目走动、运动失调、转圈、空嚼、磨牙、后躯麻痹,仰卧,侧卧于地、四肢划动,似游泳状。急性型多在24-36小时死亡。亚急性或慢性型性型病稍长,主要表现为多发性关节炎,逐渐消瘦衰竭死亡。

3、关节炎型:主要由前两型转来,或者从发病起就表现为关节炎。病猪在一肢或几肢关节肿胀、疼痛、跛行,不能站立,病程2-3周。

4、淋巴结脓肿型:该型是由猪链球菌经口、鼻及皮肤伤感染而引起。断奶仔猪和出栏育肥猪多见,传播缓慢,发病率低,但猪群一旦发生,很难清除。主要表现为在颌下、咽部、颈部等处的淋巴结化脓和形成脓肿。受害淋巴结最初出现小脓肿,然后逐渐增大,感染后3周局部显著隆起,触诊坚硬、有热痛。病猪的采食、咀嚼、吞咽和呼吸均有障碍。脓肿成熟后,表皮坏死,破溃流出脓汁。脓汁排净后,全身症状显著减轻,肉芽组织生长结疤愈合。病程3-5周。

防治措施;搞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加强饲养管理,在饲料中添加“神农超抗1kg+神农毒菌静”1kg或阿莫西林2kg+纽达菲g/吨拌料,饮水中添加“神农益生”ml,兑水kg,连用5-7天。

二、猪巴氏杆菌病(猪肺疫)

猪肺疫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发热败血性传染病,有时也呈慢性经过。病的特征是机体组织内部器官发生出血性炎症。巴氏杆菌的抵抗力不强,本病多发生于夏秋两季,一般为散发性,有时也呈地方流行性,由于巴氏杆菌天然存在于猪的呼吸道,这种健康带菌猪和病猪是主要传染来源。在饲料管理不良的情况下,如:气候突变、饥饿、污染的饲料及饮水等排出病原体,引起其他猪感染。巴氏杆菌病主要从消化道传染,但呼吸道和创伤也能引起感染,并往往和猪瘟及猪丹毒等病并发。该病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三种。其中最急性型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咽喉及其周围组织急性炎性肿胀,高度呼吸困难;急性型是纤维素性肺炎变化,肺、胸膜的纤维蛋白渗出和粘连;慢性型症状不明显,逐渐消瘦,常伴发关节炎。

在诊断时应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症状,病理特征一般可作确诊。必要时可作实验室检查,但需与猪接触性传染胸膜肺炎、猪气喘病相区别。

三、仔猪副伤寒

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仔猪的一种传染病。急性者为败血症,慢性者为坏死性肠炎,有时发生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多发生于2-4月龄小猪,6月龄以上猪只很少发生,一般消毒药能迅速杀死猪副伤寒杆菌。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健康猪常有带菌现象,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本病传染主要是通过消化道,幼猪吃食被病原体污染的饲料、饮水后引起发病。不合理的饲养管理和猪舍潮湿、阴暗及过早断乳等,都能降低幼猪的抵抗力,促进本病流行。本病常和猪瘟等病混合感染。

症状;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可从3天至1个月左右。根据临床经过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一般以慢性型较多。

①、急性型:来势迅猛,很象猪瘟症状。开始时体温上升至41-42℃,停食,不愿行动,精神沉郁,腹部卷缩,拱背、腹泻,粪便很臭。23日后,体温稍下降,肛门、尾、后退等部污染混合血液的粘稠粪便。有时伴有咳嗽和呼吸困难。由于心脏衰落,皮肤(特别是耳尖、四肢、胸腹等处)变成暗红色。

②、慢性型:病初,由减食到不食,腹泻常有周期性,粪便呈淡黄色、黄褐色、淡绿色不等,有恶臭。腹泻日久,病猪大便失禁,粪便内混有血液和假膜精神衰竭,皮肤暗紫色,特别以耳尖、耳根、四肢比较明显、腰背拱起,后退软弱无力,叫声嘶哑,强迫其行走时,则行走蹒跚。病的末期,往往极度衰竭死亡,病程可延长到2-3周左右。假如不采取治疗,死亡率可达25-75%。

四、仔猪黄痢、白痢

仔猪黄痢又名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的疾病,以剧烈水泻、迅速死亡为特征。一般在出生后几小时到一周龄左右发生。临床表现为出生后先有1-2头发病,以后陆续增多以至全窝,拉黄稀粪,含气泡及未消化乳块,肛门松弛。

仔猪白痢在10-30日龄易发,在冬、春两季气温剧变、阴雨连绵或保暖不良及母猪乳汁缺乏时发病较多。一窝仔猪有一头发生后,其余的往往同时或相继发生。临床症状表现为排乳白色、灰白色或淡黄色糊状的腥臭味稀粪。

五、仔猪渗出性皮炎

渗出性皮炎的病原是猪葡萄球菌,由葡萄球菌产生的表皮脱落毒素是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其它因素则可加重渗出性皮炎的发生。猪葡萄球菌对不利外界条件有很强抵抗力,并能在环境中存活很长时间。因此,猪场彻底有效的消毒对渗出性皮炎有非常重要的决定作用。由于专业户养猪场养猪环境相对比较差,专业户猪场本病的发生比例比规模化猪场多见。

临床症状:渗出性皮炎(EE)的典型病例表现在哺乳仔猪或刚断奶仔猪的时候,是一种急性的传染病,患病猪全身性皮炎可导致仔猪腹水和死亡。该病呈散发性,对猪群的影响大,特别是新建或重新扩充的群体。渗出性皮炎可散发,也可出现流行性。这主要取决于母猪是否有免疫力,猪场的消毒管理水平如何。母猪的免疫力非常重要,例如实际饲养过程中常会发现寄入猪发病而其它猪不发病,也常会发现寄入猪不发病而本窝猪发病的现象。感染仔猪最高死亡率可达70%。

发病原因:(1)由于冬春季节低温、阴雨潮湿,适合病菌和疥螨生长繁殖,加上产房消毒不彻底,环境卫生条件差,饲料管理操作不当,致使仔猪皮肤受到损伤,同源仔猪抗病力较低,皮肤屏障机能受到刺激,葡萄球菌等病原菌侵入机体感染所致。

(2)当猪受猪舍氨气刺激、仔猪断奶等环境应激因素的影响时,仔猪常表现烦躁不安而打架,使面颊、眼圈、耳朵等处皮肤创伤受损。

(3)没有定期对种猪群进行体外驱虫,造成猪群感染疥螨严重,疥螨传染给仔猪,仔猪毛少皮薄,剧痒后容易擦伤皮肤,引起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

(4)仔猪剪牙、断尾、断脐、打耳号、阉割时对用具和创口没有进行彻底消毒,导致细菌感染。

(5)猪舍地面或产床粗糙不平,部分仔猪膝关节皮肤经常磨擦损伤而感染。病猪病初在耳廓、腹部、眼睛周围无毛部位出现红斑并发生微黄色水疱,水疱迅速破溃,渗出清亮的浆液2-3天后扩散到全身。随着病程的延长在猪皮肤上覆盖一层结痂,有痒感、痂皮脱落后,露出鲜红色创面。急性病例一般经30-40天可康复,严重的发病后4-6天死亡,日龄越大的猪症状越轻。

六、猪丹毒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病程多为急性败血型或亚急性的疹块型。转为慢性的多发生关节炎、心内膜炎;主要侵害架子猪。猪丹毒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对养猪业危害很大。本病流行较多见于夏季,春秋次之。由病猪粪尿、血液所污染的饲料、土壤或由皮肤创伤、昆虫叮咬而传染。健康猪可以成为本病的带菌者。各种降低机体抵抗力的因素如运输、饥饿、潮湿猪舍、肠道寄生虫等都诱发本病。

该病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种。其中急性型的主要症状是败血型变化,在临床上表现为体温升到42℃以上,1-2天后皮肤呈现红斑,大小形状不一,指压退色,病死率80-90%;亚急性型是皮肤出现疹块,颜色呈淡红色,形状不一,稍凸于皮肤表面;慢性型主要表现为皮肤坏死,背部,肩部,耳朵,蹄部和尾部形成局灶性坏死性病变。

对该病进行诊断时,要根据临床症状,流行情况和病理变化,结合疗效,一般可以确诊,但须与猪瘟、猪链球菌病、最急性猪肺疫、急性猪副伤寒等病相鉴别。

治疗方案;阿莫西林2kg+纽达菲g+黄连解毒散1kg/吨,混饲拌料,连用5-7天;饮水添加神农益生ml,兑水kg,连用3-5天。

赞赏

长按







































鍖椾含鐪嬬櫧鐧滈鏈鏉冨▉鐨勫尰闄?
鐢叉哀娌欐灄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mwc.com/zcmbzz/6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