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大学第三届ldquo预防传染病,
风疹
rubella
一、概述
风疹(rubella)是由风疹病毒(Rubellavirus)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包括先天性感染和后天获得性感染。临床上以前驱期短、低热、皮疹和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一般病情较轻,病程短,预后良好。
图示为风疹病毒
但风疹极易引起暴发传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发病为多,易感年龄以1~5岁为主,故流行多见于学龄前儿童,但在流行期中青年、成人和老人发病增加。孕妇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后,虽然临床症状轻微,但病毒可通过胎血屏障感染胎儿,不论发生显性或不显性感染,均可导致以婴儿先天性缺陷为主的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如先天性胎儿畸形、死胎、早产等。因此,风疹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极为重要。目前没有特异性方法治疗风疹,但是可通过免疫接种预防疾病发生。
二、病因
风疹病毒是RNA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是限于人类的病毒。风疹病毒的抗原结构稳定,现知只有一种抗原型。风疹病毒可在胎盘或胎儿体内(以及出生后数月甚至数年)生存增殖,产生长期多系统的慢性进行性感染。本病毒可在兔肾,乳田鼠肾、绿猴肾、兔角膜等细胞培养中生长,能凝集家禽、飞禽和人“O”型红细胞。病毒在体外的生活力弱,对紫外线、乙醚、氯化铯、去氧胆酸等均敏感。pH3.0可将其灭活,本病毒不耐热。
1、传染源
患者是风疹唯一的传染源,包括亚临床型或隐型感染者,亚临床型或隐型感染者的实际数目比发病者高,因此是易被忽略的重要传染源。传染期在发病前5~7天和发病后3~5天,起病当天和前一天传染性最强。患者的口、鼻、咽分泌物以及血液、大小便等中均可分离出病毒。
2、传播途径
一般儿童与成人风疹主要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经接触传染。胎内被感染的新生儿,咽部可排病毒数周、数月甚至1年以上,因此可通过污染的奶瓶、衣被、尿布及直接接触等感染缺乏抗体的衣物、家庭成员,或室内传播。胎儿被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死产、早产或罹患多种先天畸形的先天性风疹。
3、易感人群
风疹一般多见于儿童,流行期中青年、成人和老人中发病增加。风疹较多见于冬、春季。近年来春夏发病较多,可流行于幼儿园、学校、军队等聚集群体中。
三、临床表现
风疹临床上可分为获得性风疹和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前者最为常见。
1、获得性风疹
(1)潜伏期:14~21天。
(2)前驱期:1~2天,表现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食欲减退、疲倦、乏力及咳嗽、打喷嚏、流涕、咽痛、结膜充血等轻微上呼吸道症状,偶有呕吐、腹泻、鼻出血、齿龈肿胀等,部分患者咽部及软腭可见玫瑰色或出血性斑疹,但无颊黏膜粗糙、充血及黏膜斑等。
(3)出疹期:通常于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初见于面颈部,迅速扩展躯干四肢,1天内布满全身,但手掌、足底大都无疹。皮疹初起呈细点状淡红色斑疹、斑丘疹或丘疹,直径2~3mm。面部、四肢远端皮疹较稀疏,部分融合类似麻疹。躯干尤其背部皮疹密集,融合成片,又类似猩红热。
躯干皮疹一般持续3天(1~4天)消退,亦有称“三日麻疹”。可有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肿大,结膜炎,或伴有关节痛(关节炎)等。
无疹性风疹患者只有发热、上呼吸道炎、淋巴结肿痛而无皮疹;也可在感染风疹病毒后没有任何症状、体征,血清学检查风疹抗体为阳性,即所谓隐性感染或亚临床型患者。显性感染患者和无皮疹或隐性感染患者的比例为1:6~1:9。
2、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母体在孕期前3个月感染RV可导致胎儿发生多系统的出生缺陷,即GRS,感染发生越早,对胎儿损伤越严重。胎儿被感染后,重者可导致死胎、流产、早产;轻者可导致胎儿发育迟缓,甚至累及全身各系统,出现多种畸形。新生儿先天畸形多为先天性风疹所致。多数先天性患者于出生时即具有临床症状,也可于生后数月至数年才出现症状和新的畸形。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形淋巴细胞及浆细胞。
2、病原学检查
在出疹前4~5天到出疹后1~2天,进行咽拭子病毒分离,检出率高。风疹患者取鼻咽分泌物,先天性风疹患者取尿、脑脊液、血液、骨髓等培养于RK-13、非洲绿猴肾异倍体细胞系(verocells)或正常兔角膜异倍体细胞系(SIRCcells)等传代细胞,可分离出风疹病毒,再用免疫荧光法鉴定。
3、血清抗体
测定如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免疫荧光测定,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为阳性。血凝抑制试验最适用,具有快速、简便、可靠的优点。此抗体在出疹时出现,1~2周迅速上升,4~12个月后降至开始时的水平,并可维持终生,用以检测风疹特异性抗体IgM和IgG。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对疑诊为先天性风疹的婴儿意义较大。局部分泌型IgA抗体于鼻咽分泌物可查得,有助诊断。也有用斑点杂交法检测风疹病毒RNA。风疹视网膜炎往往为诊断先天性风疹的重要体征。视网膜上常出现棕褐或黑褐色的大小不一的,点状或斑纹状色素斑点,重症患者除斑点粗大外并伴有黄色晶状体。视网膜血管常较正常窄细。
4、辅助检查
并发心肌炎的患者心电图及心酶谱均有改变。
五、诊断
1、诊断原则
医生会依据流行病学接触史,患者有低热、充血性斑疹、耳后及枕后淋巴结肿大等临床表现,可临床诊断。流行期间不典型病例和隐性感染者需要做病毒分离和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测定以确诊。
2、鉴别诊断
风疹患者的皮疹形态介于麻疹与猩红热之间,因此应着重对此3种常见的发热出疹性疾病进行鉴别。此外,风疹尚需与幼儿急疹、药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肠道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A组中2、4、9、16型及B组中1、3、5型,埃可病毒4、9、16型感染相鉴别。先天性风疹综合征还需与宫内感染的弓形虫病、巨细胞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相鉴别,此三种胎内感染与先天性风疹有相类似的症状。
(1)腥红热
猩红热患者多有发热、咽痛等前驱症状,1~2天出现密集分布的充血性针尖大小红斑,特异性环口苍白圈,以及恢复期出现手足袜套样脱屑等表现。实验室检查提示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咽拭子培养可见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
(2)幼儿急疹
主要见于婴幼儿,高热3~5天,热退疹出,高热时可有惊厥,耳后枕部淋巴结可肿大,常伴有轻度腹泻。
(3)麻疹
通常在颊黏膜见柯氏斑,高热达40°C,厌食,鼻卡他及咳嗽,血小板、白细胞减少。
六、治疗
1、对症治疗
(1)出热
医生会对高热、头痛者予以解热镇痛药物,常用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控制发热头痛和身体酸痛等症状。
(2)出血
有明显出血倾向的重型风疹患者,医生会酌情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或必要时输新鲜血或血小板控制出血。
(3)脑炎
当风疹患者合并脑炎时,医生会应用甘露醇静脉滴注,尽快缓解脑水肿;应用氯丙嗪、异丙嗪以及物理降温可治疗高热伴抽搐;防止舌头咬伤、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吸氧等支持治疗。
(4)心肌炎
若患者有心功能不全,医生会使用洋地黄类强心药以及利尿剂等药物予以治疗。同时针对合并心肌炎患者出现的呼吸困难等情况予以吸氧支持。
2、一般治疗
叮嘱患者休息和隔离,因本症传染期短,自皮疹出现后隔离5天即可。
(1)药物治疗
①板蓝根颗粒
板蓝根颗粒具有解毒散热,缓解头痛、发热,但如过服用板蓝根颗粒则要忌烟酒,同时有高血压以及孕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给药。
②利巴韦林
利巴韦林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以及传播,配合退热镇痛药物,能减轻病情,使用该药物可能出现贫血、乏力等不良反应。如果反应强烈应立即停药,而孕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③氨溴索
主要作用是增加呼吸道腺体分泌来降低痰液粘稠度,起到祛痰的效果,不良反应较少,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胃痛、腹泻等。如过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该药对于妊娠期妇女以及妇乳期妇女禁用。
④非甾体药物
非甾体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吲哚美欣、尼美舒利等,具有解热、镇痛、消炎的作用,不良反应有头痛、头晕、失眠等。
(2)并发症治疗
高热、嗜睡、昏迷、惊厥者,应按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原则治疗。出血倾向严重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必要时输新鲜全血。
(3)先天性风疹
无症状感染者无需特别处理。有严重症状者应相应处理:有明显出血者可考虑静脉免疫球蛋白,必要时输血;肺炎、呼吸窘迫、黄疸、心脏瓣膜畸形、视网膜病等处理原则同其他新生儿;充血性心力衰竭和青光眼者需积极处理,白内障治疗最好延至1岁以后;早期和定期进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检查,以早期诊断耳聋而及时干预。
(4)中医治疗
针对风疹的患者,建议在中医医师指导下,使用清热解毒的中药进行治疗。
c1.,0.,2.,0.,4.,0.c1.,0.,2.,0.,3.,0.c1.,0.,2.63,0.,3.,0. c5.,0.,10.,0.,15.,0.c5.-0.,10.-0.,15.-2.c-1.,0.-4.,1.-3.,1. c0.,0.,3.,0.,4.,0.c-2.,0.19-5.,0.-8.,0.c-2.68,0.-5.,0.-8.,0. c-5.,0.-10.,0.-16.-0.c-1.-0.-2.67-0.-3.-0.c-1.-0.-2.-0.-3.-0. c-1.32-0.-2.65-0.3-3.-0.c-1.-0.-2.-0.-3.-0.c-2.-0.-5.-0.-8.,0. C5.,2.,2.,2.,0.,2.L0,2.z"fill="rgb(,,)">七、预防
1、预防原则
风疹的预防需要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着手。另外因先天性风疹危害大,可造成死胎、早产或多种先天畸形,因此也要着重预防先天性风疹。预防的重点是妊娠期的妇女,怀孕早期的孕妇,在风疹流行期间,应该尽量避免接触风疹患者。
2、预防措施
(1)病人应隔离至出疹后5天,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2)风疹好发的冬春季节,避免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出门应佩戴口罩,特别妊娠早期的孕妇在风疹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接触风疹患者。
(3)幼儿、备孕、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可注射风疹疫苗。
(4)接种风疹疫苗是最有效预防风疹的方法。接种风疹疫苗后,95%以上的人可产生抗体,使人体获得对风疹病毒的免疫力。
按照我国计划免疫程序,一般8月龄儿童接种第1剂麻疹+风疹二联疫苗、18月龄时接种第2剂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
主动免疫,及时隔离
坚持锻炼,注重卫生,增强免疫力
编辑排版:陈娅婕
审稿:万顺康袁芝琼杨琴
大理大学学生工作处、后勤服务中心、
校医院、公共卫生学院宣
(部分图片和文字来源于网络和书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mwc.com/zcmbzl/12125.html
- 上一篇文章: 刘晖教授病理视角药物性肝损伤和自身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