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早期证状的图片库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221.html

作者简介:

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技师硕导

11版《临床微生物学手册》译者

主要从事临床微生物和细菌分类研究

一、微生物特征和流行病学

巴尔通体(Bartonella)是一种兼性胞内寄生的、短小和多形的革兰阴性杆菌或球杆菌,菌体有1~10根单端鞭毛(见图1)。

该菌一种人畜共患病原体,可由跳蚤、白蛉、体虱等昆虫煤介,以及扁虱、螫蝇和无翼蝇等潜在的媒介等进行传播(见图2-4)。传播途径包括:昆虫媒介的叮咬,猫狗等动物(尤其是猫)的抓挠(见图2),以及密切接触蚤的粪便等。

图1、巴尔通体的电镜照片

注:图片来自pubmed

图2、巴尔通体的流行病学和传播

注:图片来自pubmed

图3、巴尔通体的传播载体——体虱

注:图片来自pubmed

图4、巴尔通体的传播载体——白蛉

二、致病机制

巴尔通体正常存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主要储存宿主包括人、家畜、啮齿类动物等。临床上,巴尔通体可通过吸血节肢动物作为媒介,侵犯人的上皮细胞和红细胞,其中侵犯人体上皮细胞,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活动性伤口溃疡、杆菌性血管瘤(bacillaryangiomatosis)和皮肤疣等;而入侵红细胞内,可在红细胞内大量繁殖,严重患者几乎所有外周血液中的红细胞均被感染,且一个红细胞可多达20个病原体(图5-10),致使大量红细胞破坏和严重溶血性贫血。

目前,该菌的从上皮细胞转运到红细胞的感染机制尚不太明确。并且,仅少数菌种,如杆状巴尔通体,在血涂片易着色,且最好使用姬姆萨染色。

图5、巴尔通体的“生命循环”

注:a,巴尔通体存在于吸血节肢动物体内,叮咬后入血;b,巴尔通体可感染人和动物的上皮细胞;c,巴尔通体进一步入侵血管上皮细胞;d,巴尔通体入血后,侵犯红细胞和血管;e,f,巴尔通体在红细胞内大量繁殖。g,节肢动物叮咬人体,重新进入节肢动物体内。图片来自pubmed

图6、巴尔通体感染示意图

注:巴尔通体从上皮细胞向红细胞转移,图片来自pubmed。

图7、巴尔通体感染人体红细胞的电镜照片

注:图片来自pubmed。

图8、杆状巴尔通体血涂片染色照片

注:姬姆萨染色照片,图片来自pubmed。

图9、杆状巴尔通体血涂片染色照片

注:瑞氏染色,图片来自pubmed。

图10、巴尔通体血涂片荧光染色照片

注:图片来自pubmed。

三、主要菌种和临床意义

与人类疾病相关的巴尔通体主要包括:杆状巴尔通体(B.bacilliformis)、五日热巴尔通体(B.quintana)和汉氏巴尔通体(B.henselae)。

1.杆状巴尔通体

杆状巴尔通体可引起奥罗亚热(OroyaFever)和秘鲁疣(VerrugaPeruana),其中奥罗亚热是杆状巴尔通体感染的急性期表现,秘鲁疣杆状巴尔通体感染的慢期性表现。奥罗亚热主要见于流行区的外来人群,表现为进行性的、严重性的发热性贫血,伴杆状巴尔通体感染相关性的血管内溶血。杆状巴尔通体的慢性感染,即秘鲁疣,主要发生于流行地区的本地人,为急性感染后数周到数月后的疾病第二阶段,为病原体侵犯皮肤上皮细胞引起,特点是出现皮肤结节性血管增生性病变(图11-14)。

图11、杆状巴尔通体的感染途径和临床表现

图片由pubmed翻译加工

图12、杆状巴尔通体慢性感染——秘鲁疣

图片由pubmed翻译加工

图13、杆状巴尔通体慢性感染——秘鲁疣

注:图片来自pubmed

图14、不同时期的“秘鲁疣”病变

注:图片来自pubmed

2、五日热巴尔通体

五日热巴尔通体可引起战壕热、杆菌性血管瘤病、心内膜炎和持续发热等(图15)。

战壕热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发热,通常为3~5次或更多次发热,每次发热持续4~5,故又名五日热。

杆菌性血管瘤病则是一种皮肤血管增生性疾病,是主要由于巴尔通体侵犯血管内皮细胞引起,特点是紫红、粉红或无色丘疹,后发展成结节性皮损,临床上有些像卡波西肉瘤。目前,五日热巴尔通体和汉氏巴尔通体均可以引起杆菌性血管瘤病。但是,五日热巴尔通体有皮下结节和溶骨性病变,但汉氏巴尔通体感染的杆菌性血管瘤病没有这些表现。

图15、五日热巴尔通体的感染途径和临床表现

图片由pubmed翻译加工

图16、五日热巴尔通体在宿主内的感染循环

注:28天后,可在红细胞内大量繁殖

图片来自pubmed。

图17、五日热巴尔通体感染的杆菌性血管瘤病照片

注:血管瘤的丘疹和结节,a,手臂;b,手指。图片来自pubmed。

3、汉氏巴尔通体

汉氏巴尔通体是猫抓病的主要病原体。此外,汉氏巴尔通体还可以在免疫力正常人群引起脑膜脑炎、血管粘连和色素性视网膜炎等;在免疫力低下人群引起杆菌性血管瘤和紫癜;在心脏瓣膜病患者中引起心内膜炎(图18)。

汉氏巴尔通体感染家猫后症状轻微或看不出任何临床症状,故人常常在无意识中被家猫抓挠后并进一步引起人的感染。感染的原因可能是猫的指甲中污染了跳蚤的粪便(图19)。

典型的猫抓病常在猫抓或咬伤1~3周后出现临床症状,50%受伤部位有小的皮损,类似于虫咬(图20),但通常在数天到数周可自行恢复。大约3周后,出现淋巴结炎(图21),常累及肱骨内上髁、腋窝和颈部淋巴结(注意不是猫抓伤或咬伤部位哦)。

图18、汉氏巴尔通体的感染途径和临床表现

图片由pubmed翻译加工

图19、汉氏巴尔通体感染示意图

注:猫的指甲中如污染了跳蚤的粪便,人被抓挠后可引起感染

图20、猫抓病的伤口

注:猫抓一周后的活动性皮肤溃疡。图片来自pubmed。

图21、猫抓病淋巴炎照片

注:通常在抓伤的3周后出现。图片来自pubmed。

三、分离鉴定和临床检测

巴尔通体生长缓慢,传统分离方法困难,通常5~15天才能形成菌落。故巴尔通体的临床检测通常基于血清学技术,而菌株鉴定则更多基于核酸技术。

图22、汉氏巴尔通体血平板菌落照片

注:培养10天,图片来自11版《临床微生物学手册》。

图23、汉氏巴尔通体血平板菌落照片

注:培养10天,图片pubmed

审核:陈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mwc.com/zcmbyy/12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