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的肠系膜淋巴结炎鉴别诊断
淋巴结是人体内抵御感染和疾病的重要防御组织,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成群聚集的淋巴结。淋巴结轻微肿大通常不是严重疾病,肿大的淋巴结一般会在原发病痊愈的几周后消失。儿童比成人发生感染或者损伤的机会多,他们的淋巴结,尤其是颈部、耳后的淋巴结肿大较为常见。如果在宝宝的耳后或者颈部摸到黄豆到蚕豆大小活动的、无触痛、无压痛的球形小肿块,很可能是浅表淋巴结。头面部的湿疹、咽部感染等都可能引起耳后或颈部的浅表淋巴结轻度肿大,有的可持续数月到数年。轻度肿大的浅表淋巴结对宝宝无任何伤害,不必担心无须治疗。肠系膜本来就有丰富的淋巴结。肠系膜的淋巴结沿着肠系膜的血管分布,当发生呼吸道或者消化道感染之后,很容易出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和孩子的腹痛毫无关系,不要因为这个而给孩子吃消炎药物。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假设你在孩子肚子不痛的时候来查个超声,会发现淋巴结还在那里,无论你肚子痛还是不痛,它一直在那里。医生让查超声的目的是为了排除一个叫‘肠套叠’的儿科急症。
为什么会有这个淋巴结?这是因为小孩子处于淋巴活跃阶段,淋巴结是干什么的呀,它就是淋巴细胞的小房子,淋巴细胞多房子就会多,你摸一下孩子的脖子,大部分的孩子在感冒时,脖子上都会有些肿大的小疙瘩,这些就是淋巴结了。所以,不要担心,说明你的孩子的免疫功能是正常的。
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对于腹痛的孩子很多医生会给出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看着很合理,孩子肚子痛,超声有肿大淋巴结,貌似符合,这个诊断也符合家长的心理,但是,这种诊断是错误的。
我们来看什么是肠系膜淋巴结炎?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为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因之一,临床上易与急性阑尾炎相混淆,多见于7岁以下的小儿。好发于冬春季节,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
肠系膜淋巴结炎与其它部位的淋巴结发炎一样,是局部的感染波及了周围的淋巴结,而不是淋巴结肿大就是炎症。比如,一个扁桃体化脓的孩子,会有颈部的淋巴结肿大,这是体内的免疫调动的原因,目的是清除细菌。而如果这时淋巴结呈现红肿热痛现象,说明细菌感染了淋巴结,这就是淋巴结炎了。
因此肠系膜淋巴结炎会有腹痛,但大部分是持续痛,便后不缓解,一定是会有高热的,因为是炎症引起的吗,腹部有压痛甚至反跳痛,特象急性阑尾炎,只是压痛点不象阑尾炎那样固定有右下腹部,多在感冒后出现。小孩子的腹痛绝大部分是肠痉挛引起的,而不是肠系膜淋巴结炎。
鉴别诊断
(一)肠系膜淋巴结炎超声表现
1、肿大淋巴结多位于脐周或右下腹或两处均有。
2、结合国内外文献,超声确定淋巴结肿大的标准:正常肠系膜淋巴结直径小于10mm;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淋巴结长轴直径大于10mm,短轴直径大于5mm,纵横比大于等于2为肿大;横径大于15mm,提示病理性肿大。
3、肿大淋巴结呈椭圆形,表面光滑,皮髓质分界清,中心髓质呈高回声,周围皮质为低回声。
4、肿大淋巴结呈散在、串珠状、堆状分布,偶有重叠,无融合及钙化。
5、部分患儿肠间隙及盆腔可见积液.
6、全部肿大淋巴结血流信号,呈点条状,树枝状血流信号少见。
(二)与肠痉挛鉴别:
小儿肠系淋巴炎是免疫病,用激素治疗;肠痉挛是神经粘膜紊乱,用解痉药。肠痉挛是由于肠壁平滑肌阵阵强烈收缩而引起的阵发性腹痛,是小儿急性腹痛中最常见的情况。小儿肠痉挛出现腹痛,常呈阵发性发作,发作时面色苍白,额头冒汗,四肢冰凉,间歇期腹痛减轻或玩耍如常,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后又发作,发作时患儿常捂腹、弯腰、拒按、不合作、间歇期患儿常难诉清腹痛部位,腹痛消失或仅有脐周隐痛,全腹软,无明显固定压痛或反跳痛。
(三)与小儿阑尾炎鉴别:
易混淆,两种疾病的临床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患者均可表现为发热、右下腹疼痛及压痛等。其鉴别方法如下:(1)腹痛与发热的关系:先发热后腹痛是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早期症状,反之则是急性阑尾炎的早期症状;(2)腹痛的性质: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部位多不固定,不呈进行性加重,可有缓解期,无明显的腹膜刺激症状,而急性阑尾炎以转移性腹痛为特点,腹痛较重,呈进行性加重,有压痛、反跳痛、肌紧张;(3)体温: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体温极少超过38.5℃,急性阑尾炎患者体温则常在38.5℃以上;(4)白细胞计数: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升高,急性阑尾炎患者白细胞计数常12×/L以上,可达20×/L,中性粒细胞达85%以上;(5)B超检查对急性阑尾炎和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可提供准确依据。
/郑州和悦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专注创新与高效,
致力科技与发展智造高端医学影像设备,
助力精准诊疗,
服务于社会,
普惠于大众。
和悦彩超H系列
和悦彩超Y系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mwc.com/zcmbyf/12711.html
- 上一篇文章: 小儿急性扁桃体炎的中医治疗及调护
- 下一篇文章: 小心误诊,这可不是急性阑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