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三联征传染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病毒(EBV)原发感染所致的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
典型临床表现: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肿大三联征,可合并肝脾肿大。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和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均增高。
病理改变:淋巴组织的良性增生,肝、脾、心肌、肾、肾上腺、肺、中枢神经均可受累,表现为异常的淋巴细胞浸润。
国内儿童IM的发病高峰年龄在4~6岁,这与国内儿童原发性EBV感染的年龄较早有关。EBV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可经输血传播。
IM临床表现有哪些?
发热:约1周,重者2周或更久,体温波动在39℃,也可高达40℃以上。幼儿可不发热或仅有低热;
咽峡炎:80%以上患儿出现咽痛及咽峡炎症状,约1/3患儿前腭黏膜可出现丘疹及斑疹;
淋巴结肿大:任何淋巴结均可受累,以颈部淋巴结最常见;
肝脾脏肿大:发生率约50%;
眼睑水肿:50%病例可有眼睑水肿;
皮疹:发生率约10%,并无定型,可为猩红热样、麻疹样、水疱样或荨麻疹样斑丘疹,多在病程第4~10天出现,3~7天即消退,消退后不脱屑,也不留色素。
IM辅助检查有哪些?
(1)血象
白细胞总数增加,淋巴细胞百分比≥50%,其中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可达10%以上,但近半数学龄前儿童IM的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小于10%。应注意,和IM同样的异型淋巴细胞可出现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传染性肝炎、风疹等疾病中,但其百分比一般不超过10%。
外周血涂片显示异型淋巴细胞
(2)血清嗜异凝集反应
IM患者血液中含有凝集绵羊红细胞或马红细胞的抗体,即嗜异性凝集素,一般认为1:40以上即为阳性,1:80以上更具有价值。
于起病5天后即可呈阳性反应,但有迟至病程4周后才显阳性者。一般在疾病的第2~3周达高峰,可持续2~5个月。<12岁的EBV感染IM患者中,只有25%~50%的患者该抗体阳性,因此,血清嗜异凝集反应在国内儿童EBV感染IM的诊断价值有限。
(3)EB病毒特异性抗体
机体感染EBV后,针对不同的抗原产生相应的抗体。
IM血清特异抗体的移形变化
(4)EB病毒培养
需时长,技术复杂,费用昂贵,临床诊断价值不大。
(5)EBV-DNA荧光定量
EBV-DNA荧光定量PCR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传单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4.诊断标准是什么?
(1)临床症状: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肿大、肝脏肿大、脾脏肿大、眼睑水肿等。
(2)实验室检查
①抗VCA-IgM和抗VCA-IgG抗体阳性,且抗NA-IgG阴性
②抗VCA-IgM阴性,但抗VCA-IgG抗体阳性,且为低亲和力抗体
③双份血清抗VCA-IgG抗体滴度4倍以上升高
④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10%和(或)淋巴细胞增多≥5×/L
(3)临床诊断病例:满足上述(1)中任意3条及(2)中第④条;
(4)实验室确诊病例:满足上述(1)中任意3条及(2)中第1~3条中任意1条;
(5)鉴别诊断
注意与巨细胞病毒、腺病毒、弓形虫、肝炎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及风疹病毒引起的类IM,以及链球菌引起的咽峡炎相鉴别。
END
赞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mwc.com/zcmbjc/6817.html
- 上一篇文章: 一年级女孩感染了这病毒险些肝衰竭最近高
- 下一篇文章: 将事业当做爱好后,她对中医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