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科门诊,有的家长十分惊讶地告诉医生:“我在给孩子冲凉时,发现孩子脖子上有个小疙瘩。”还有的家长说:“我孩子脖子上的小疙瘩,按摩,擦药水,就是不消......”那么,家长所说的“疙瘩”到底为何物呢?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淋巴结为何物

本文开头讲的“小疙瘩”叫淋巴结,属于免疫系统,除免疫功能外,还有造血功能。

在胎龄7周左右,淋巴结的雏形开始出现,7~8岁时淋巴结分成多个小叶,12~13岁时淋巴结发育更完善,性成熟期,淋巴结不再生长,而且部分有退化现象。

我们全身约有~个淋巴结,它们大小不等,外表有些象毛豆粒,通常5~6个在一起形成一个组群,广泛分布于全身浅表及深部。

淋巴结是人体内一道重要防线,每个组群如同一个小小的战斗班,扼守一道关卡。它是一个过滤器官,能将淋巴管内异物,如细菌、病毒、毒素等有害物质清除,并可杀死体内恶变的肿瘤细胞,阻止它们扩散。

正常情况下,身体深部的淋巴结摸不到,浅表的淋巴结也不易摸到。只有体内正邪相争、反应激烈时,淋巴结才会肿大,才摸得到,人还会感到疼痛。根据淋巴结肿大的部位、质地、活动度、有无疼痛,可以大体估计身体是否有病变或判断病变类型。

二、生理性淋巴结肿大

幼儿(1~3岁)处于生长发育期,淋巴系统与其它系统一样,发育旺盛。他们的皮肤和浅表淋巴结周围组织又很娇嫩、柔软,正常情况下,比较暴露部位的皮下,如颈部、枕后、耳后、颌下等部位,可以摸到几个散在的淋巴结,有黄豆或蚕豆大小,质地软,表面光滑,摸上去无疼痛感,并有一定的活动度。孩子接种卡介苗后一个月左右,也可出现腋窝淋巴结肿大。以上这些都属于生理性肿大。

婴儿期(1岁内)淋巴结还没发育,尽管皮肤、组织很嫩,也是不容易摸到的,而1~12岁,淋巴组织发育逐渐达到高峰,就摸到了。

三、病理性淋巴结肿大

病理性淋巴结肿大最为多见的是淋巴结炎。病理性淋巴结肿大时常伴有全身发热,局部出现红热肿痛,肿大的淋巴结有触痛。

扁桃体炎、咽峡炎可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炎炎夏日,痱子、疖肿、脓疱疮等发病率高,发生在头部则可引起枕部、耳前后、颈部淋巴结肿大。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其特点是发热4~5天或更长,常伴有淋巴结肿胀,以颈部最为显著,稍有压痛。

登革热今年在广东发病率高,以广州为甚,目前已报告病例3万左右。临床症状为突发高热加“三红征”和“三痛”,伴有浅表淋巴结肿大。

弓形虫病的病原体是一种原虫弓形虫,猫为其终末宿主,中间宿主包括鸟类、哺乳类动物和人,由于宠物猫狗的增多,此病有增多的趋势。小儿时期各种原因不明的原发性脑疾患中,包括智力不全、头小畸形、眼小畸形等,相当数量与弓形虫感染有关,颈部淋巴结最易受侵犯,其次为腹股沟淋巴结。

肠系膜淋巴结炎,3~7岁小儿因“腹痛”来就诊的病例中,B超示腹部淋巴结肿大,因为肠系膜淋巴结在回肠末端较多,故右下腹疼痛也较其他部位明显,易与阑尾炎相混淆。

四、慢性淋巴结炎

慢性淋巴结炎常见于结核。对浅表淋巴结长期肿大,淋巴结成为硬肿块,应考虑结核。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扁桃体炎、中耳炎、湿疹等均可引起颈部、耳前后淋巴结的增生及纤维化,而致淋巴结的慢性肿大。

综上所述,摸到孩子淋巴结,应注意有无其他症状,初步区分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生理性淋巴结肿大,一般不须进行特殊检查和治疗,注意观察就可以了。没弄清楚之前,绝不可随意进行冷敷、热敷或穿刺,避免过多触摸,以免刺激淋巴结组织过多增殖,引起感染扩散或增殖。一句话,医院进行检查,是正确的选择!









































广州治疗白癜风医院
皮肤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mwc.com/zcmbhl/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