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news/a_5784188.html

乌蔹莓:别名:母猪藤、红母猪藤、五爪龙、五叶藤、五龙草。

为葡萄科乌蔹莓属植物乌蔹莓CαyrαtiαjαponicαGαgnep.的全草。

多年生草质藤本。老茎紫绿色,有纵棱,有时有柔毛;幼枝绿色,有柔毛,后变无毛。卷须与叶对生,上部分2枝。鸟足状复叶互生,柄长3~8cm,小叶5,膜质,椭圆形、披针形或倒卵状矩圆形,长2.5~7cm,先端短渐尖或急尖,边缘有锐锯齿,两面中脉具毛;中间小叶较大,侧生小叶较小。夏季开黄绿色小花,聚伞花序、生或假腋生,直径6~15cm,具长柄;花瓣、雄蕊均为4,对生。浆果卵形,长约7mm,成熟时黑色。种子2~4粒。

生于山坡、路旁的灌木丛中或疏林中常攀附于它物上。分布于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等地。

夏、秋采收,切段,晒干或鲜用。

全草含芹菜素、木犀草素、木犀草素-7-0-葡萄糖苷、羽扇豆醇、β-谷甾醇、棕榈酸、阿拉伯聚糖、黏液质、硝酸钾、氨基酸和挥发油等成分。挥发油主要为:樟脑、香桧烯、β-波旁烯、别香橙烯、β-榄香烯、γ-和δ-荜澄茄烯、δ-荜澄茄醇、檀香萜醇、4,8-二甲基喹啉、棕榈酸甲酯、α-水芹烯、乙酸龙脑酯、辣薄荷酮、α-松油醇、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1-二十烷炔、十甲基环己硅氧烷等。根中含生物碱、鞣质、淀粉、树胶和黏液质等。果皮中含乌蔹色苷。

①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a.乌蔹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均有抑菌效果。

b.抗钩端螺旋体作用:其水煎剂对钩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

c.乌蔹莓挥发油对小鼠感染流感病毒A?型和细胞感染单纯疱疹病毒I型均有明显抗病毒作用。

②抗炎作用:乌蔹莓水煎酒沉液及醇沉液对不同的炎症模型均有不同程度的对抗作用,对以渗出和肉芽组织增生为主的炎症过程均有抑制作用,其抗炎作用与垂体—一肾上腺系统无明显关系。

③凝血与免疫作用:乌蔹莓能明显抗体外血栓形成和血小板黏附。显著抑制ADP、胶原诱导大鼠血小板聚集。对细胞免疫有增强作用,亦能增强腹腔巨噬细胞昋噬功能。

④解热作用:乌蔹莓对由于皮下注射肺炎双球菌和流感杆菌引起的家兔体温升高有解热作用。

苦、酸,寒。归心、肝、胃经。

解毒消肿,活血散瘀,利尿,止血。适用于咽喉肿痛,目翳,咯血,血尿,痢疾;外用于腮腺炎,痈肿,丹毒,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15~3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取汁涂患处。

(1)一切肿毒、发背、乳痈、便毒、恶疮初起者:

乌蔹莓(五叶藤)或根一握,生姜一块。捣烂,入好酒一盏,绞汁热服,取汗,以渣敷之。用大蒜代姜亦可。《寿域神方》。

(2)项下热肿,俗名蛤蟆瘟:

乌蔹莓捣敷之。《丹溪纂要》。

(3)乳腺炎:

鲜乌蔹莓适量,捣烂敷患处。《青岛中草药手册》。

(4)淋巴腺炎:

乌蔹莓叶适量,和等量水仙花鳞茎,红糖少许,共捣烂,加温敷患处。《福建药物志》。

下面部分摘录于《中药大辞典》乌蔹莓

乌蔹莓:异名:拔、茏葛、龙尾、虎葛、五叶莓、笼草、乌蔹草、五叶藤、五爪龙、五爪龙草、赤葛、赤泼藤、五龙草、五爪龙藤,母猪藤、五叶茑。

为葡萄科乌蔹莓属植物乌蔹莓的全草或根。

全草含挥发油:樟脑:香桧烯、玷巴烯(copaene)、β-波旁烯,别香橙烯,β-榄香烯,γ和δ-荜澄茄烯,δ-荜澄茄醇,檀香萜醇,4,8-二甲基喹啉,棕榈酸甲酯,α-水芹烯,乙酸龙脑酯,辣薄荷酮,α-松油醇,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1-二十烷炔,十甲基环己硅氧烷,等30种成分。还含三十一烷,棕榈酸,硬脂酸,无羁萜,无羁萜-3β-醇,和胡萝卜苷,芹菜素,木犀草素,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羽扇豆醇。

???果皮中含乌蔹色苷即是飞燕草素-3-对香豆酰槐糖苷-5-单葡萄糖苷。

1.抗病毒、抗菌作用:乌蔹莓注射液在鸡胚内抑制流行性感冒病毒A?/沪防-77-56-E?及京科68-1株等,在人胚肾组织培养中抑制腺病毒3型、副流感病毒仙台株。乌蔹莓挥发油腹腔注射对感染流感病毒A?型小鼠有抗病毒活性,体外还抑制感染单纯疱疹病毒Ⅰ型的细胞。乌敛莓水提液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伤寒杆菌等9种细菌有抑菌作用。

2.抗炎解热作用:乌蔹莓水煎醇沉液、醇提取液灌胃,对甲苯所致小鼠耳郭炎症、大鼠塑料环肉芽肿、大鼠蛋清性及角叉菜胶足肿胀均有对抗作用,抑制以渗出和肉芽组织增生为主的炎症过程。其抗炎作用与垂体-肾上腺系统无关。乌蔹莓注射液皮下注射,对肺炎链球菌和流感杆菌引起的家兔体温升高也有降低或延缓作用。

3.对凝血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大鼠灌服乌蔹莓醇提取液,减少血栓长度和血栓干重,降低血小板黏附率,而水煎醇沉液则无作用。乌蔹莓抑制ADP、胶原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抑制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和凝血酶时间(TT)。小鼠灌服乌蔹莓醇提取液、水煎醇沉液,增强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的功能。大鼠灌蔹莓醇提取液,抑制外周血T淋巴细胞,促进B淋巴细胞。醇提取

液、水煎醇沉液灌胃,抑制大、小鼠胸腺重量,轻度抑制脾脏重量,增加肾上腺重量。

4.其他作用:乌敛莓加入饲料喂饲大鼠,促进大鼠体重增长,提高血清密度脂蛋白。

毒性:乌蔹莓水煎醇沉液小鼠腹腔注射的LD??为51.12??/k??;乌蔹莓醇提取液的LD??为.8??/k??。

苦、酸,寒。归心、肝、胃经。

1.《品汇精要》:味酸苦,性寒泄,味厚于气,阴也。

2.南药《中草药学》:入心、小肠经。

3.《福建药物志》:辛、苦,凉,有小毒。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主治热毒痈肿,疔疮,丹毒,咽喉肿痛,蛇虫咬伤,水火烫伤,风湿痹痛,黄疽,泻痢,白浊,尿血。

1.《本草经集注》:捣敷疮肿、蛇虫咬处。

2.《新修本草》:主风毒热肿,游丹,蛇伤,捣敷并饮汁。

3.《履巉岩本草》:治痈疽发背,捣烂罨患处。

4.《纲目》:凉血解毒,利小便;根擂酒服,消疖肿。

5.《药性考》:(治)尿血喉痹,扑跌伤残。捣敷一切肿毒恶疮,去邪热。

6.《草木便方》:母猪藤根补益强,疮毒捣涂虚损良:清热解毒消结核,能涂九子虚气疡。

7.《分类草药性》:去风散痰。治五种黄病、母猪风。

8.《江苏省植物药材志》热水泡,熏腿可止痛。

9.《贵阳民间药草):治风湿瘫痪。

10.《湖南药物志》:治偏头风,痔疮。

煎汤,15~30g;浸酒或捣汁饮。外用:捣敷。

1.治一切肿毒、发背、乳痈、便毒、恶疮初起者:

乌蔹莓(五叶藤)或根一握,生姜一块。捣烂,入好酒一盏,绞汁热服,取汗,以渣敷之。用大蒜代姜亦可。《寿域神方》。

2.治带状疱疹:

乌蔹莓根,磨烧酒与雄黄,抹患处。《福建药物志》。

3.治风湿瘫痪,行走不便:

母猪藤45g,大山羊30g,大风藤30g,泡酒g。每服15~30g,日服2次,经常服用。《贵阳民间药草》。

4.治白浊,色白若泔浆浊,在尿后不痛者,乃湿热所致:

五爪龙藤连根一两,土茯苓八钱、牛膝八钱。生白酒三碗,煎至一碗,空心服三次愈,并治下疳如神。《文堂集验方》。

5.治毒蛇咬伤,眼前发黑,视物不清:

鲜乌蔹莓全草捣烂绞取汁60g,米酒冲服。外用鲜全草捣烂敷伤处。《江西民间草药》。

下面部分摘录于《中草药对症图谱》乌蔹莓

采收期:夏、秋采全草。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备用。

根或全草。

味苦、酸,性寒。入心、肝、胃、小肠经。

全草:清热解毒,凉血,利尿消肿。

根:清热凉血。

咽喉肿痛,流行性腮腺炎,乳痈,黄疸,痢疾,咳血,尿血,尿道涩痛,跌打伤痛,风湿痛,蛇虫咬伤,热疖疮痈。

18.8~37.5克,水煎服。鲜者加倍用。

脾胃虚寒者不宜,四肢末梢血循环不良者慎用。

1.流行性腮腺炎、痄腮(外敷方):

鲜乌蔹莓茎叶37.5克(清水洗净)。

用法:捣烂外敷患部。每日换药1次。

2.小便尿血:

鲜乌蔹莓30克,白茅根30克,忍冬叶15克,车前草18.8克,大飞扬18.8克。

用法:水5碗煎3碗,当茶服。

3.肺结核咯血:

乌蔹莓18.8克,侧柏叶11.3克,白芨7.5克,蛇莓18.8克,地骨皮15克,功劳叶18.8克。

用法:水3碗煎1碗,第二次水2碗半煎8分碗,早晚饭后各服1次。

4.烫伤溃烂(外敷方):

干乌蔹莓75克,苦茶油适量。

用法:将乌蔹莓研细末,调苦茶油,敷烫伤处。

5.跌打伤、淤血:

鲜乌蔹莓37.5克,鲜火炭母草37.5克,鲜六角英37.5克。

用法:水3碗,酒3碗,煎2碗。早晚饭后半小时各服1次。

6.咽喉肿痛:

鲜乌蔹莓30克,蒲公英18.8克,凤尾草18.8克,女贞叶15克。

用法:水3碗煎1碗,第二次以水2碗半煎8分碗,早晚饭后半小时各服1次。

备注:女贞叶味微苦,性平(冬青科植物)。

功用:清热消炎,祛风,散血。

7.痴疖初起:

鲜乌蔹莓30克,生姜18.8克,米酒20毫升。

用法:两药先用清水洗净,加入米酒,绞汁服。并以药渣外敷患处。

8.化脓性淋巴结炎(外敷方):

鲜乌蔹莓37.5克(洗净)。

用法:捣烂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

9.挫扭伤(外敷方)。

鲜乌蔹莓30克,鲜盐酸草30克,鲜莎草根15克。

用法:先将三昧药用清水洗净,捣烂加热后外敷扭挫伤部。每日换药1次。

10.小儿疳积:

乌蔹莓根18.8克,猪赤肉37.5克,骨碎补11.3克。

用法:共炖烂,分3次服用。

11.手指头炎(外敷方):

鲜乌蔹莓37.5克,鲜紫花地丁37.5克(用清水洗

净)。

用法:共捣烂外敷指头炎处。

12.横痃(外敷方):

鲜乌蔹莓30克,鲜半边莲茎11.3克,红糖11.3克。

用法:合用捣烂,加红糖捶敷横痃处。

13.小儿猩红热:

相当名词:猩红热。中医的烂喉丹痧,又名喉痧、丹痧。

病因:常发于冬春之季。多因时行疫疠之邪毒(一种危险性的接触传染病毒),从口鼻入于肺胃,上冲咽喉所致。

症状:①咽喉红肿疼痛,喉核溃烂,上有白腐蔓延之假膜,易拭去,疼痛剧如刀割,汤水难咽,寒热大作(发热至极高度),遍体如猩红,宛如锦纹,分散小粒者为痧,成片如云,头突起者为。如以手指压痧点则消失,手指离后痧点复现。

②痧点先起于颈项,后胸背,腹部,四肢,迅速

蔓延至全身,然颜面独无,口唇周围苍白无痧点,疠痧发出则热减,舌面光滑呈肉红色,上有小粒突起,如杨梅状,舌苔初起白厚,渐转黄腻。痧消退后皮肤有糠皮样脱屑现象,相当于猩红热,应隔离消毒。

治则:先宜以辛凉透毒,如银翘散加减。继宜泄热解毒.如凉营清气汤。终宜滋阴养液,如养阴清肺汤。不宜辛温解表,或过早使用大剂苦寒,泻下药。

乌蔹莓30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18.8克。

用法:水4碗煎1碗半,分3~4次服。

14.跌打损伤:

鲜乌蔹莓茎叶56.3克(洗净用),米酒25毫升。

用法:将鲜乌蔹莓捣烂,取自然原汁50毫升,加入米酒煮开,顿服。暖睡取汗出,拭干即可。

外用方:鲜乌蔹莓茎叶37.5克,酒糟少许。

用法:共捣烂,外敷伤处。

15.毒蛇咬伤封喉症:

症状:喉咙肿痛,舌咽,呼吸困难等症。

鲜乌蔽莓56.3克,鲜百两金48.8克。

用法:将两味青草洗净,捣汁,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下。或者煎汤,频频服之。

下面部分摘录于《中药处方一本全》乌蔹莓

①乳腺炎:

鲜乌蔹莓适量,捣烂敷患处。

②淋巴结炎:

乌蔹莓适量,与等量水仙花鳞茎及少许红糖共捣烂,加温后敷患处。

③带栿疮疹:

乌蔹莓根适量,加烧酒与雄黄共磨,取磨出的汁涂患处。

④肺结核咳血:

乌蔹莓根9~12克,水煎服。

⑤咽喉肿痛:

乌蔹莓、车前草、马兰各20克,捣烂绞汁,徐徐咽下;或乌蔹莓绞汁,冲醋漱口。

⑥疖肿、痈、蜂窝组织炎、脓疱疮、湿疹、冻疮溃疡:

鲜乌蔹莓全草或茎叶洗净,捣烂如泥,敷患处。⑦臁疮(小腿慢性溃疡):

鲜乌蔹莓叶适量,洗净,捣烂敷患处,每日换药

1次;或乌蔹莓晒干硏末,每10克药末同30克生猪脂捣成膏,摊纸上,贴敷患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mwc.com/zcmbzz/12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