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病理学杂志》

作者:杨璐,冯文莉(医院皮肤科)

本文经《中华病理学杂志》授权发布,其他媒体转载或引用须经《中华病理学杂志》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患者男,72岁。主因屈侧皮肤黑褐色斑片、赘生物伴瘙痒1年半,伴吞咽困难、体质量减轻1年,于年7月就诊。患者年10月无明显诱因双腋下皮肤出现灰黑色天鹅绒样及乳头瘤样改变,伴皮肤进行性粗糙、增厚,伴瘙痒,无其他不适,此后双侧腹股沟区(图1)、头面颈部、躯干、双上肢、双足、乳晕周围相继出现上述病变。年9月口周及口腔内出现多发瘤样赘生物,3个月后出现吞咽困难,呈进行性加重,医院行喉镜示:咽喉乳头状瘤,给予“咽喉部及口周乳头状瘤切除术”治疗,术后1个月咽喉部、口周皮疹复发,近1年体质量减轻约10kg。入院后行食管镜、胃镜检查示:食管中段、下段多发乳头状瘤,病理符合乳头状瘤,胃底黏膜下隆起待诊,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幽门螺杆菌(HP,++)。

胶囊肠镜示:小肠多发性息肉。血沉50.0mm/1h,C反应蛋白9.43mg/L,其余实验室指标大致正常。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示:

(1)上下颌牙龈周围及舌根部、结直肠广泛代谢增高影,左侧梨状窝、小肠点状代谢增高,食管上中段条形代谢增高,CT未见异常;

(2)双肺间质性改变;

(3)右肺上叶前段、尖段代谢增高结节,腔静脉气管间隙肿大并代谢增高淋巴结;

(4)右下肺背段炎性病灶。

图1腹股沟区的黑褐色斑片、斑块、赘生物,呈天鹅绒样及乳头瘤样外观

  图2食管黏膜密布大小不等乳头样增生性改变

  图3食管乳头状瘤,食管鳞状上皮增生,呈乳头状突起,中央为纤维血管组成的中心轴,伴有棘层增生HE低倍放大

  图4腹股沟区皮损,角化过度,表皮乳头瘤样增生,真皮乳头指样向上突起,突起部分棘层变薄,真皮内无明显炎性细胞浸润HE低倍放大

病理检查:

(1)食管部大体观察:食管通畅,黏膜密布大小不等乳头样增生性改变(图2),卢戈液染色未见明显不着色区,分别于食管中段及下段取材活检,组织软,弹性好。镜下观察:食管鳞状上皮增生,呈乳头状突起,中央为纤维血管组成的中心轴,伴有棘层增生,符合乳头状瘤(图3)。

(2)皮肤活检:分别于唇部、耳廓、腹股沟处皮肤取材活检,大小约0.5cm×0.5cm×0.5cm。镜下观察:角化过度,表皮乳头瘤样增生,真皮乳头指样向上突起,突起部分棘层变薄,真皮内无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图4)。

  病理诊断:黑棘皮病。

  随访:患者“黑棘皮病”诊断明确,但病因不明,为求进一步诊治,患者及家医院进一步检查,入院行相关检查也未发现原发恶性肿瘤及其他病因,诊断与我科相符,未给予对症治疗,建议定期复查。目前该病例仍在进一步随访中。

  讨论:

  黑棘皮病(acanthosisnigricans)是一种以皮肤色素沉着、角化过度、天鹅绒样增生和形成疣状赘生物为特征的罕见皮肤病,由Pollitzer和Janovsky于年首先报道,目前其具体发病率尚不清楚,但其发病率与种族相关,更易发生在肤色较深的人群,白种人的发病率小于1%,拉丁美洲人的发病率5.5%,非裔美国人的发病率13.3%[1]。黑棘皮病可无自觉症状,也可伴瘙痒,皮损常对称分布于皮肤皱褶部位,如颈部、腋窝、腘窝、腹股沟等处,黏膜也可发生,但很少累及全身。通常将其分为8型:良性型、肥胖型、恶性型、综合征型、肢端型、单侧型、药物诱发型和混合型[2],也有人将其分为良性和恶性黑棘皮病[3]。各型皮损基本相同,但严重程度、累及范围有所区别。黑棘皮病可能预示着恶性肿瘤,也可能预示着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内脏恶性肿瘤、多囊卵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等疾病[4]。黑棘皮病中有20%为恶性黑棘皮病(malignantacanthosisnigricans),70%~80%的患者与腹部恶性肿瘤相关,尤其是胃腺癌[5]。与良性黑棘皮病相反,恶性黑棘皮病以突然开始、迅速发展、累及范围广、黏膜及皮肤黏膜交界处受累为主要特征[6],预后差,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不超过2年[7]。

  本例患者为老年男性,皮损典型且病理符合黑棘皮病,伴吞咽困难,有食管乳头状瘤、小肠多发性息肉,短时间内体质量减轻10kg,首先应高度怀疑恶性黑棘皮病。根据相关文献,恶性黑棘皮病好发于青春期或中老年人[2],其与恶性肿瘤同时发生者占61%,先于恶性肿瘤者占17%,发生在恶性肿瘤后者占22%[8]。本例目前尚未发现恶性肿瘤,考虑皮损先于肿瘤发生可能,仍应警惕恶性肿瘤,尤其是胃腺癌。该患者无家族史,无特殊用药史,无明显肥胖,血糖、胰岛素释放实验、C肽试验、甲状腺功能、肾上腺系列、性激素、风湿系列均未见明显异常,暂不考虑因遗传、肥胖、用药、内分泌紊乱引起。其皮损主要与性激素异常及内分泌紊乱有关[9],需嘱患者定期复查肿瘤系列、内分泌系列及影像学、内镜检查。

  病因及发病机制:

(1)良性黑棘皮病:目前病因不明,主要与性激素异常及内分泌紊乱有关[9],常见于肥胖者。

(2)恶性黑棘皮病:具体病因尚不清楚[3]。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目前认为肿瘤TGF-α的负转录调控在其病因中起主要作用[6]。肿瘤通过内分泌途径使TGF-α大量分泌,它与表皮生长因子关系密切,通过与受体结合,引起经典的有丝分裂原蛋白激酶途径活化,促进细胞的增殖、诱导上皮发育,导致表皮增厚和黑棘皮病的发生。②肿瘤分泌产物:肿瘤可分泌促黑激素和其他激素,刺激黑素细胞、角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生长;还可分泌表皮生长因子等,促进黑棘皮病发生。③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包括糖尿病、肥胖、血脂紊乱等合并出现的一组症候群。恶性肿瘤的增殖依赖糖酵解供给能量,而糖酵解过程需要更多葡萄糖,故高血糖更有利于肿瘤细胞增殖。肥胖时脂肪组织产生的炎性因子,如游离脂肪酸、脂联素和瘦素都可能促癌症进展。④雌激素增加:恶性黑棘皮病会合并内脏恶性肿瘤、妇科肿瘤等,所以雌激素增加可能也是其病因之一[4]。

  病理特征:良、恶性黑棘皮病的病理组织学特征相似,通常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乳头瘤样增生、基底层轻度色素沉着[6]。

  鉴别诊断:

(1)阿狄森病: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缺乏引起,多见于成年人。全身皮肤色素加深,暴露、摩擦部位尤为明显。一般只有皮肤色素沉着,而无皮肤增殖、增厚呈天鹅绒状,可伴头晕恶心、厌食乏力、记忆减退、抑郁烦躁等症状。皮肤组织病理无特异性。经血常规、生化、肾上腺系列、影像学定位检查可明确诊断。

(2)毛囊角化病:属于遗传性皮肤病,青年患者多见。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皮损主要为毛囊性坚硬丘疹,其上可见充满角蛋白的凹陷,丘疹初起为红色,渐增大融合成疣状褐色斑块,常有恶臭,伴瘙痒。皮肤组织病理表现为角化过度,谷粒、圆体、棘层松解形成的基底层上裂隙。

(3)唇癌:男性多见,多发于唇黏膜,皮损为豆大坚硬丘疹,呈菜花状,可干裂出血,表面结痂,脱落后又复生,伴疼痛,疼痛不断加重并呈持续性剧痛,影响张口,常可触及颌下、颏下肿大淋巴结。

  治疗:根据临床类型进行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1)病因治疗:①良性:治疗内分泌疾病,如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肥、使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等,减少或停用可疑药物等。②恶性:无特效治疗方法[2],手术切除或放、化疗后82.1%患者可明显改善皮肤症状[2],但皮损的复发可能预示着原发肿瘤的发展或复发[1]。

(2)对症治疗:包括口服类维生素A、赛庚啶、光化学疗法治疗,仅有少量的观察通过外用泊三醇、5-氟脲嘧啶,或系统使用类维生素A获得临床改善[6]。也可外用0.1%阿达帕林凝胶、维A酸乳膏等。

  此病发病率较低,对于有典型皮损的患者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诊断为黑棘皮病的患者,即使无严重皮损的表现,也应警惕恶性肿瘤的发生,尤其对于发生皮损的老年人更应做相关检查以排除肿瘤。

  参考文献:

  [1]PuriN.Astudyofpathogenesisofacanthosisnigricansanditsclinicalimplications[J].IndianJDermatol,,56(6):-.DOI:10./-..

  [2]王元丰,陈思远,钱悦,等。恶性黑棘皮病并发Leser-Trélat征[J].临床皮肤科杂志,(10):-.

  [3]郭砚。恶性黑棘皮病2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4(4):-.

  [4]温健。黑棘皮病——兼具代谢综合征与肿瘤特征的疾病[J].医学综述,,18(3):-.

  [5]Kubicka-Wo?kowskaJ,D?bska-SzmichS,Lisik-HabibM,etal.Malignantacanthosisnigricansassociatedwithprostatecancer:acasereport[J].BMCUrol,,14:88.DOI:10./--14-88.

  [6]Stawczyk-MaciejaM,Szczerkowska-DoboszA,NowickiR,etal.Malignantacanthosisnigricans,floridcutaneouspapillomatosisandtripepalmssyndromeassociatedwithgastricadenocarcinoma[J].PostepyDermatolAlergol,,31(1):56-58.DOI:10./pdia...

  [7]孙健,李东宁,杨静。恶性黑棘皮病并发Leser-Trélat征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6(6):-,.

  [8]MekhailTM,MarkmanM.Acanthosisnigricanswithendometrialcarcinoma:casereportandreviewoftheliterature[J].GynecolOncol,,84(2):-.

  [9]王颖,刘新媛,王征,等。男性良性黑棘皮病患者瘦素、脂联素及性激素的水平[J].中华医学杂志,,94(44):-.DOI:10./cma.j.issn.-..44..

    









































北京那间医院看白癜风好
白殿风病传染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mwc.com/zcmbzl/1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