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的最后岁月被强制住院53天,两
早期白癜风能治疗么 http://pf.39.net/bdfyy/bdflx/191229/7723195.html
如果你问这世间什么样的感情最真挚,我会回答你:信仰,坚信并且仰望。
如果你问我这世间什么样的人最可爱,我会告诉你:傻傻的赤子。
那么世上有这两者兼存的人吗?
回答:有。
是谁呢?焦裕禄。
这个将毕生心血都奉献给国家和人民的赤子,这个在最后岁月里依旧心系百姓灾情的人民公仆。
在被“强制”住院的53天里,他为别人“省药”,给女儿留书,最终的目的却只不过是践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有些人,有些精神就是如此,即使远去百年千年,依旧鲜活如初,永远不朽!
01兰考是我家:带病工作,强制住院的“兰考人”
“兰考就是我的家,走得再远,你也不能不关心你家里的事啊!”即使时隔五十年,郑大一附院的专家杨璧卿依旧清晰地记得焦裕禄说的这句话,记得他当时一脸关切的样子。
那时焦裕禄的身体已经差到了极致,病痛将他折磨得形销骨立,痛不欲生,可他依旧坚持在兰考一线,不肯让病魔拖累工作。
最终还是同事家人们实在不忍,才将他强制送到郑大一附院进行治疗,医院里度过了一段相对安稳的时光,虽然这段时光仅有短短的53天。
兰考旧貌作为一名为国家操劳了大半辈子的人民干部,医院行使过任何特权,相反他还低调得离谱,选择了最普通的消化病房,最普通的主治大夫。
如果不是省里的领导同志前来探望焦裕禄,他们大概永远也不会知道,这个瘦瘦高高,眼睛大大的男人,竟然是兰考县的县委书记,一位连中央领导都交口称赞的好干部。
只要有护士或者医生查房,他都会尽量微笑着示意,和他们打招呼。
在他的身上,看不到一点的官架子,也寻不出一丝的压迫感,只有谦和与平易近人。
而看到兰考县里的同事和乡亲们,他的情绪才会受到波动,变得兴奋高昂。
他会抖擞着精神去门口迎接,会接连不断地询问大家灾情怎么样,泡桐树种得好不好,最近有没有什么大事情。
有时候,连医院里的医生护士都会产生错觉,眼前这个男人健康得很,他还有大把的精力去关心工作,关心百姓。
他从不会收百姓们送来的吃食,还劝他们拿去供销社换些盐,让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一点。
每每等到大家要离去的时候,他就会拉着他们的手,千叮万嘱,叫他们记得好好种树,好好过日子,不能混,要认真。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情一定要来找他,他能帮着解决……
絮絮叨叨,像个看着儿孙离家的老奶奶,和平时的形象大不一样。
可是医护人员也知道,这不过是焦裕禄强打起的精神,等到乡亲们一走,他就会再次瘫倒在床上,没有丝毫的气力。
焦裕禄床铺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呢?
名吗?早在焦裕禄带领兰考县脱灾建设之时他就得到了;
权吗?县委书记也算是个举足轻重的官了;
利吗?他好像除了付出就没收获到什么。
那么为什么到了生命的最后他还如此的惦念不舍呢?
我想,这大概就是热爱吧!
他热爱党员的身份,想用实际行动诠释党员的价值;
他热爱生养他的国家,他希望用毕生的气力让它变得富强美好;
他热爱兰考县的乡亲百姓们,他希望他们能够衣食无忧,过上富裕的日子。
因为这份热爱,让他不愿意轻易放手,不愿意将未完的心愿搁置病床。
他希望他的关心和叮嘱都能化作源源不断的动力,输送到兰考的每一位百姓们的心中,让他们更加坚定地去建设兰考,改变兰考。
焦裕禄鞋袜02最后的贡献:两次病危不打止疼针,以微薄之力,燃星辉之光
在郑大一附院的一间病房里,曾经保留过一把这样的藤椅:老旧,陈腐,旁边的扶手还破了一个大洞,可能出去卖破烂都没人会愿意收。
可就是这样一把藤椅,却成了焦裕禄最后53天里最舒适的存在,他靠它顶过了一阵又一阵锥心的疼痛,熬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黑夜。
焦裕禄经常在疼痛来袭的时候,用右手紧紧按住肝部,胳膊则使劲抵住藤椅扶手,用这样“以毒攻毒”的方式来减缓疼痛。
时间不长,这把藤椅就先焦裕禄一步,率先抵不住疼痛,破了一个大大的洞。
而更让我们吃惊的是,这把藤医院“优待”的象征。
焦裕禄止痛的藤椅“知道焦书记是县委书记后,医院的照顾就是在他病房里放了一个藤椅,高点,能坐得舒服点。”
听起来有些可笑,可又止不住的心酸,这样一个干部,得到的最大优待不是金钱,不是礼品,甚至不是最有效的药物,而只是一把小小的藤椅,一个可以暂缓疼痛的支点。
可是焦裕禄依旧甘之如饴,两次病危时,拒绝医生要给他打止痛针的建议,只是顶着满头疼痛的汗水说,等到下一次实在忍不住了再打。
对此,他的主管大夫郭蓬芝却心知肚明,这一切不过是焦裕禄的说辞。
当时止疼针的种类只有吗啡,一个病区也只批两三针,如果焦裕禄自己打了,那么其他人就要忍受疼痛,他又怎么忍心别人受罪。
有一次,大夫查房时发现焦裕禄的胳膊上有好几处灼伤,便忍不住去问焦裕禄的爱人是怎么弄的,而他爱人的回答让医生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因为,这是焦裕禄忍不住疼痛时自己用烟头烫的。
这究竟该有多疼,才能去自残身体,又该有多大的毅力,可以不喊不叫,一个人默默忍受。
一个淋巴结都会疼得难以入眠,全身淋巴结转移的焦裕禄,过的又是什么样的日子呢?
这样的他,看起来很傻,却又傻得可敬可爱。他从未用什么大道理去教化谁,训责谁,只是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和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一生该有怎样的信念和操守。
据杨璧卿回忆说,当时焦裕禄的食欲很差,每顿饭只能吃上几小口,医生们都建议他用点营养药,给身体补充一些营养。
可他听到后总是摇头拒绝,因为他觉得肯定还有比他更需要的病人,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干部,一定要将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伙食影响肝脏,我建议他到营养食堂要点面汤甩鸡蛋,但他还是不同意,每次就是稀饭面条。”
每每说到此处,杨璧卿的眼里总是闪着泪花,现在的干部一住院就立马自报家门,动用关系,生怕得不到最好的救治,又有哪个会像焦裕禄一样用自己的伤痛去换其他人的安康呢?
以微薄之力,燃星辉之光,饶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焦裕禄的精神,焦裕禄的高尚品格都依然照耀着我们,指引着我们,让我们看到星辉齐聚,漫天微光。
03赠给女儿的书:《毛泽东选集》与《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年5月14日,在医院与病魔抗争了53天的焦裕禄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与他热爱和惦念的世界彻底诀别。
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从他病床上的枕头底下找到了两本书:《毛泽东选集》与《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在看到这两本书的一刹那,焦裕禄的女儿再也止不住奔涌的泪水,他想起了爸爸在临终前的遗言:
“小梅,你从我手里继承的只有党的事业,我留给你的只有一套《毛泽东选集》。可是我身边的这一本,现在还不能给你,我还能活些时候,我还要看它几天。以后你要好好学习毛主席著作,依靠它去工作,去生活。”
终于,这最后一本《毛泽东选集》到了她的手里,而她的爸爸,却永远地离开了她。
她多么希望这是一场噩梦,等到醒来之时,爸爸还忙碌在兰考的盐碱地里,还和乡亲们一起种着泡桐树。
而她和妈妈,还有其他的兄弟姐妹们,可以一边埋怨着爸爸的不顾家,一边为有这样一个优秀的亲人心中窃喜。
女儿焦守云可是,这一切,都不过成了臆想,他的父亲睡到了冰冷的棺木之中,再也不会亲切地喊着她“小梅”,给她讲解着尚不是很懂的《毛泽东选集》。
5月14日,真的是一个悲伤的日子,悲伤到用一生的时间都无法忘怀。
“你一定要坚强起来,你要顶得住,绝不能倒下去,生活上要艰苦一些,不要随便伸手向组织上要钱要东西。”
这是焦裕禄对妻子徐俊雅最后的叮嘱,那一年她不过33岁,还有六个尚未成年的孩子和两位年迈不堪的母亲。
看着丈夫黑漆漆的棺木,她几次拼了命地向前疯撞,只希望用长久的沉寂来结束这段痛苦。
然而,面对亲人的阻拦,面对儿女的哭喊,她还是心软了,如丈夫所说,她要坚强,要顶得住,不然这个家就完了。
虽然,她经常以泪洗面,在喜庆的节日里不吃不喝,但始终没有忘记丈夫的话,当哭够了饿晕了,就再次拾起生活的重担,挺起脊梁向着未来艰难迈步。
而焦裕禄年迈的母亲,见到县委领导不哭不闹,反而安慰他们“不要哭,哭是没有用的”。
当得知儿子出色地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他的任务,她也只是点点头:“对得起啦,很对得起毛主席啦!”
很多人都觉得她伟大,觉得她了不起,做到了真正的大公无私。可是在见到自己儿媳和孙儿孙女的一刹那,她直接扑在了地上,大声痛呼着“我的儿”。
原来,不是不伤心,只是要在外人面前维持儿子最后的体面。
什么是焦裕禄精神?什么又是焦裕禄品格?
这些不止是领导干部在工作上的认真负责,恪尽职守,还有他给亲人留下的动力和勇气。
儿女们自强不息,靠自己的双手打拼未来,从不寻求父亲的庇荫;
妻子坚强勇敢,抚育子女赡养老人,没有一丝一毫的怨言;
母亲识大体明理义,用自己衰老的身躯撑起儿子的信念。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或许,焦裕禄故事的精华所在就在于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mwc.com/zcmbyy/14244.html
- 上一篇文章: 热点白云鄂博矿区姐妹,鼠疫可防可控
- 下一篇文章: 熬夜追剧皮肤还这么好听美容编辑侃侃私下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