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阳光照射防治日光性皮炎

阳光中的长波紫外线(UVA)和中波紫外线(UVB)这两种穿透性紫外线可直达皮肤真皮层,使过敏体质人群受照射区域皮肤出现红、灼、热、痛,这便是医学上常说的日光性皮炎。

症状表现日光性皮炎是日光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异常变态反应,表现为面、颈、前臂伸侧、手背等暴露部位出现红斑、丘疹、丘疱疹或水疱等皮疹,火烧般痒痛难忍,数天后红斑和水肿消退,继以脱屑、蜕皮,并留下暂时性的色素沉着。

预防措施尽量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3点进行户外活动。外出时涂抹防晒霜是必不可少的。防晒霜不能在上妆前使用,要作为最后一步进行。涂上防晒霜并不表明万事大吉,需不定时地补妆。要持续防止紫外线对皮肤的损害,一年四季都要使用防晒霜,即使阴天也不例外。

治疗处方(1)局部治疗。冷敷是最有效的缓解红肿疼痛的方法。可用沾过冰水的毛巾包起冰块冷敷,直到肌肤感觉舒服为止。如皮肤无破损可外涂炉甘石洗剂,有消炎、收敛、干燥的作用。如果出现皮肤糜烂、渗出,医院就诊。(2)系统用药。经过局部处理仍不能缓解症状,需在皮肤科医生指导下应用氯喹、维生素B、C和抗组胺药物。

促进汗液蒸发应对汗液障碍类皮肤病

症状表现(1)痱子:由于环境中气温高、湿度大,出汗过多,不易蒸发,汗液使汗腺导管口变窄或阻塞,汗腺导管内汗液潴留后因内压增高而发生破裂,外溢的汗液渗入并刺激周围组织而于汗孔处出现丘疹、丘疱疹和小水疱。细菌繁殖、产生毒素,可加重炎症反应。(2)疱疹:一般始于春末夏初,夏季加重,入冬可自愈,常与手足多汗并存,每年定期反复发作。典型皮损为位于表皮深处的小水疱,米粒大小,半球形,略高出皮面,无炎症反应,分散或群集于手掌、手指侧面及指端,少见于手背、足底,常对称分布。水疱内含澄清浆液,一般不自行破裂,干涸后形成脱皮,露出红色新生上皮,薄而嫩,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及烧灼感。

预防措施保持室内通风、凉爽,以减少出汗和利于汗液蒸发;衣着宜宽大,便于汗液蒸发。及时更换潮湿衣服;常用干毛巾擦汗或用温水勤洗澡;避免搔抓,防止继发感染。

治疗处方(1)局部治疗。局部外用清凉粉剂如痱子粉外扑,或用清凉止痒洗剂如1%薄荷炉甘石洗剂、1%薄荷酊;脓痱可外用2%鱼石炉甘石洗剂、黄连扑粉。开始脱皮时可用糖皮质激素霜剂或软膏;局部反复脱皮、干燥疼痛者,可外用2%-5%水杨酸软膏、尿囊素软膏等。(2)全身疗法。瘙痒明显时口服抗组胺药。脓痱感染时选用抗生素。

保持清洁干燥对抗微生物感染皮肤病

症状表现(1)毛囊炎:初起为与毛囊口一致的红色充实性丘疹或毛囊性脓疱疮,之后迅速发展成丘疹性脓疱,中间贯穿毛发,四周红晕有炎症,继而干燥结痂,约经1周痂脱而愈,但也有反复发作,多年不愈,有的可发展为深在的感染,形成疖、痈等,一般不留瘢痕。皮疹数目较多,孤立散在,自觉轻度疼痛。成人主要发生于多毛的部位,小儿则好发于头部,其皮疹有时可互相融合,愈后可留有小片状秃发斑。(2)脓疱疮:好发于颜面、口周、鼻孔周围、耳郭及四肢暴露部位。表现为在红斑基础上发生薄壁水疱,迅速转变为脓疱,周围有明显红晕。脓疱破后,脓液干燥结成蜜黄色厚痂,痂不断向四周扩张,可相互融合。自觉瘙痒,常因搔抓将细菌接种到其他部位,发生新的皮疹。结痂一周左右自行脱落痊愈,不留瘢痕。重症患者可并发淋巴结炎、发热等。(3)疖肿:毛囊被细菌感染后形成的较大块红色肿物。多发生在人体受压的部位,如颈部领圈处或臀部。形成过程中往往有剧烈的搏动性跳痛,如果疖肿长在前额或下颌等皮肤组织致密、张力较高的部位会痛得更加厉害。一般过一两天后,红色肿物中央会形成脓栓,两三天后自行破溃。也有疖肿不发生破溃而自行消失。(4)体癣:感染从侵入皮肤的部位离心性播散,中央消退,形成典型的大小不等的环状损害,也可为弓形、螺旋形等,皮损表现为红斑、丘疹,大多有鳞屑。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5)股癣:多见于男性,常与足癣有关,其他易感因素包括肥胖和出汗过多。典型损害境界清楚,具有隆起、红色、附着鳞屑的活动性边缘,边缘可有脓疱或水疱。皮损起初为环形,匍行性发展,可单侧或双侧发生。(6)足癣:表现为脚趾间水疱、脱皮或皮肤发白湿软,也可出现糜烂或皮肤增厚、粗糙、开裂,并可蔓延至足跖及边缘,剧痒。可伴局部化脓、红肿、疼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甚至形成小腿丹毒及蜂窝组织炎等继发感染。(7)花斑糠疹:好发生于胸背部,也可累及颈、面、腋、腹、肩及上臂等处,一般以青壮年男性多见。初起损害为围绕毛孔的圆形点状斑疹,逐渐增至甲盖大小,边缘清楚,邻近部位可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大片形,而周围又有新的斑疹出现。表面附有少量极易剥离的糠秕样鳞屑,灰色、褐色至黄棕色不等,有时多种颜色共存,状如花斑。皮疹无炎性反应,偶有轻度瘙痒感。病程慢性,冬季皮疹减少或消失,但夏天又可复发。

预防措施不清洁、搔抓及机体抵抗力低下为本病的诱因。要注意清洁,保持皮肤干燥;洗脚盆及擦脚毛巾应分开使用,以免相互传染;平时不宜穿运动鞋、旅游鞋等不透气的鞋子;勿吃容易引发出汗的食品,如辣椒、生葱、生蒜等。

治疗处方(1)局部治疗。毛囊炎、脓疱疮、疖肿等细菌感染性皮肤病,可在水疱或脓疱处局部消毒后抽吸疱液,外涂新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或夫西地酸软膏等。体癣、股癣、足癣、花斑癣等真菌感染性皮肤病首选外用药物,如1%联苯苄唑、2%咪康唑、1%特比萘芬、1%布替萘芬制剂,每日外用1-2次,疗程为2-4周。股癣、婴幼儿体股癣患者宜选用较温和的药物。(2)系统治疗。适用于皮损广泛或伴有发热、淋巴结炎者,对于顽固性泛发性体癣、深在性体癣者,医院皮肤科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相应的抗生素。

避免蜂蛰虫咬远离虫类皮肤病

症状表现(1)虫咬性皮炎:又称“丘疹性荨麻疹”,主要与节肢动物的叮咬有关,如螨、蚊、蜂等。由于昆虫种类的不同和机体反应性的差异,可引起叮咬处不同的皮肤反应。一般为红色水肿性丘疹,中央可有小水疱,黄豆大小,好发于暴露部位和腰周,自觉奇痒、烧灼或痛感。临床损害以丘疹、风团或瘀点为多见,亦有出现丘疱疹或水疱者。损害中央常可见有刺吮点,散在分布或数个成群。常因搔抓引起继发感染或局部淋巴结肿大。(2)蜂蛰伤:轻度蜂蛰伤后仅表现为蛰伤局部红肿、疼痛、瘙痒,少数有水疱或皮肤坏死。一般数小时后症状即可消失、自愈。蛰伤重者可迅速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肌肉痉挛、昏迷,甚至休克、肺水肿及急性肾功能衰竭,最后可因心脏、呼吸麻痹而死亡。部分对蜂毒过敏者在蛰伤后可立即出现荨麻疹、喉头水肿、哮喘甚至支气管痉挛,重者可因过敏性休克、窒息而死亡。

预防措施对空调、室内死角要进行彻底的清扫,特别是家有宠物的,并喷洒杀虫剂,清除可能滋生的微生物。较长时间放置的衣物不要拿出来就穿,最好拿到阳光下进行暴晒,驱走可能存在的虫螨。室外活动避免到蚊虫较多或卫生条件不好的场所,也可随身携带驱蚊药物。远离蜂巢,不要捅马蜂窝。

治疗处方(1)局部治疗。皮损局限的可外涂炉甘石洗剂,局部冷湿敷。蜂蜇伤者伤口残留毒刺要立即拔出或用针挑出,但勿挤压,以免增加毒液的吸收。如为蜜蜂蛰伤,因其毒液为酸性,可用肥皂水、3%氨水或5%碳酸氢钠液涂敷蛰伤局部;黄蜂蜂毒与蜜蜂蜂毒不一样,为弱碱性,可用食醋或1%醋酸擦洗伤处。(2)系统治疗。瘙痒明显者可口服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等。全身过敏症状者要及时就近就医或拨打“”求救。









































石家庄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会痛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mwc.com/zcmbyy/1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