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市名中医李海强主任医师小儿扁桃体炎发
腭扁桃体,中医谓之喉核,位于喉关之两侧,左右各一。如遇风热邪毒侵犯则红肿胀大,形似蚕蛾,故名乳蛾或喉蛾。病发于一侧者谓之单蛾,两侧均发为双蛾。此即西医所谓急性扁桃体炎也。
此证初起以乳蛾红肿疼痛为主症。因感受风热邪毒而病,故发病迅速,疼痛逐渐加剧,吞咽不利,咽喉干燥灼热。并见外症如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咳嗽吐痰。脉象浮数,舌质偏红,苔薄白或薄黄等。叶天士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中风热之邪循经上达于咽喉,搏结于喉核,邪阻络脉,热灼肌膜,遂致喉核红肿胀痛而发为本病。故其治法当疏风清热、解毒利咽。清·高秉钧《疡科心得集》曰:“夫风温客热,首先犯肺,化火循经,上逆入络,结聚咽喉,肿如蚕蛾,故名乳蛾”。
其病因除外感外、亦有因伏邪由内而生者,小儿脾胃运化不足,如过食煎炸厚味,致食滞胃肠,积而化热;或小儿肝常有余,如学习压力大,情志不遂、忧思气结,气郁化火,血得热而壅滞为瘀,致其瘀热内生。借助手电筒可查看到到咽鄂部红肿、扁桃体潮红、肿大II度以上,表面或有散在小溃疡灶。
近十多年来,自己的小孩及亲戚家小孩经常因各种原因高热而求医(有外感诸症或仅有高热为主,兼腹泻或皮疹者鲜);高热之时,各种退热方法时有效,时惘然;合并蚕豆病之小孩,其用药慎之又慎。近几年因小儿高热而求医于我者众,积累了一定经验和教训,今将自己带儿求医及治病过程及经验作一总结,期翼对大家有所帮助,不足之处、请多见谅!所谓“积德累功,神必佑之”。
我对小儿扁桃体炎临床经验总结:
小孩不能言语表达症状,哑科。其发病之初,高热,或有流涕,或无涕,有喘者可参考麻黄射干汤或桂枝汤等,有效。如无涕高热无汗出,身无斑疹者,医家及家属均会措手无策,为预防高热惊厥等症状出现,退热药物如:布洛芬混悬液,复方锌布颗粒,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小儿退热栓,芩翘颗粒,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小柴胡冲剂等一股脑儿使用,甚至中医耳尖、大椎穴,少商穴放血,小儿大哭一场后汗出而热稍退,但出汗退热后1—2个小时又高热。民间医生或瑶医常有将香茅、岗梅、野海芋、山芝麻、苍耳子叶、水杨梅、青蛇子、水柳、薄荷等一股脑的用上,还是不退,甚至更热。心烦心慌之,都忘了自己会六经辩证,三焦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了。到医院一查胸部CT大多是两肺纹理增多、增粗,甚至是两肺未见明显异常,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血象: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在正常范围,C反应蛋白稍高或不高,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高,提示急性感染,考虑存在炎症及病毒感。医院几乎都是给予抗菌素加抗病毒加中成药穿琥宁,炎琥宁,痰热清甚至加激素等,但高热仍每日持续不退,或用复方氨基比林或柴胡注射液后,高热不退反升,家长经过几天的折腾,心烦意乱,对医生及护士的意见或态度骤然火起,3天高热后皮肤或咽部有斑疹出者,可考虑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猩红热等,也有的可能是扁桃腺化脓性改变,小儿脾胃素体虚寒者会出现腹泻、腹部皮肤干冷,素体脾胃积熱者则大便干结难解,腹部皮肤热而稍硬。这与六经传变的规律是一致的,外感风寒、风热或疫疬之毒,上先受之,与肺经、膀胱经有关。如非疫疬之毒,桂枝汤,麻黄汤,荆防败毒散,连翘散之类当有效;如为疫疬之毒外感,高热,扁桃体肿大甚至化脓,则此类治疗难以见效。多与小儿脾胃经素体郁热或脾胃虚弱虚寒相关。治疗当在平常清咽利喉退热的基础上,加用黄芩、芦根清脾胃积热,或加薏米仁,茯苓,白术,神曲、辛夷花等健脾和胃宣肺,使邪不得传。根据小儿的肺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临证加白术、等健脾后参照自己临床治疗口腔溃疡的经验,考虑手太阴肺经郁热,足阳明胃经积热及足厥阴肝经疏泄为常见,或素体弱、肾经先天不足,脾经后天喂养不当而虚弱,常给予清肺胃、疏肝健脾之药,小儿扁桃体肿大发炎亦有极好疗效。其基本方如下:枇杷叶,桔梗,砂仁,甘草,知母,法半夏、淡竹叶,麦冬,生地,玄参,白芍,升麻,钩藤、黄芩、岗梅、蝉蜕、五爪龙;如有兼有脾虚食积症状,加用茯苓,白术、炒枳壳、炒谷芽;热甚加生石膏、水牛角、丹皮、山栀子等。一般2剂后高热即退,服用3-4剂后诸症消失十之八九。治疗上需注意遵循“中病即止”及“衰其大半则而止”的原则,切忌过用、久用苦寒之品。临床我多配合“乳瑶液”局部外敷两下颌部,乳瑶液为我科秘制消肿退热药液:乳母头三个月乳汁、适量白酒、扛板归、紫草、一支黄花、白屈菜、猫须草、了哥王、高纯度龙脑等瑶药浸泡所成,棉口罩蘸药液少许局部外敷小儿双下颌部,每次30分钟,每天1-2次。期间可以配合部分消肿解毒、散热的瑶药,如肿节风、六月雪、七叶一枝花、猴耳环等。如为慢性扁桃体炎,手电筒下观察其多表现为扁桃体肿大I到II度,色泽白或微微潮红,表面有不规则裂纹,无溃疡灶,舌象多为淡红、苔薄白或舌体苔厚微黄,有齿痕。这类小儿往往稍进食燥热、油炸之品即会出现咽部疼痛、发热等不适。按“阳化气、阴成形”,“万物负阴而抱阳”的中医思维,此概与失治、误治或过食寒凉之品所致,“寒包火”之症,即扁桃体内部有郁热,其外为寒,进食油炸燥热食物后其外也热,二者叠加必红肿热痛。治疗此类患者可以参考鸡蛋“从内而破是生命,从外打破是食物”的道理,予桂枝汤加桔梗、木蝴蝶、毛冬青等从根本上治疗即有效。先贤黄元御认为:“浊阴上逆,冲击咽喉,因而作痛。半夏、桂枝,降其冲气,甘草缓其急迫也。”此理亦通,可做参考,扩大临床应用。我时常还加辛夷花、石菖蒲通其窍道(此悟道与瑶医的“鼻关总窍”有异曲同工之理),肿大扁桃体的消退更加显著。
我临症小儿时的部分诊病经验:1.参考患儿平素体质状况,偏实偏虚情况2.舌体舌苔情况即判断是否脾胃湿热积食或脾虚湿阻积食等3.患病时家长的喂养情况,是否在疾病初期给予煎炸、油炸食品4.是否在患病之初不分所患寒热一律给予大剂量清热解毒输液等5.患病之初大便情况,干结或溏烂6.患儿瑶医目诊白睛是否有疳积瘀黑蓝斑或黄斑7.患儿患病之初腹诊时脐部情况,外凸或深凹或扩大样平坦微凹型及皮温情况。7.预防重于治疗,畅通脾胃经、肺经、大肠经、小肠经、肾经、肝经、膀胱经:①.对素体脾胃虚弱者,常嘱家长不时给予小儿服用健胃消食口服液、七星茶、瑶族打油茶之油茶汤②.平素可给予小儿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逆行推拿③.家庭时备凉茶:毛冬青、肿节风、牛大力、芦根、山楂干等④.佩戴芳香化浊的药袋如香灵草、九节石菖蒲、藿香、紫苏、香茅、苍术等以避邪气外侵⑤.药浴祛痧毒、风毒等,予钩藤、香茅、满山香、半枫荷、抹草等药浴⑥.对3岁以上患儿秋冬天可以给予小儿强壮膏方等调理。⑦.对有疳积小儿常给予瑶医疳积验方:地桃花、石油菜、四叶莲、灯盏菜、双钩藤,炖猪肉。
瑶医目诊-小儿疳积斑
小儿推拿要点(图片来源于网络)
脾虚湿困舌象
贺州传统瑶族打油茶,是预防感冒、畅通胃肠道的居家饮品
灵香草-小儿佩戴良药
临床常用备选方分析:
一、黄元御桔梗元参汤:
组成:桔梗、元参、杏仁、橘皮、半夏、茯苓、甘草、生姜。
其中桔梗是升的,开肺气、解毒排脓;元参是升的,润燥解毒;杏仁是降的,降肺金之气;橘皮入气分,清理肺气,化痰降逆;半夏是降的,和胃降逆;茯苓是升的,去除水湿,助脾气之升;甘草是补脾胃的,坐镇中州;生姜是散寒的,可以散在外表之寒。黄元御认为是人体内的气机升降圆圈转得不太灵光了,导致上面的气机堵在那里,所以会出鼻塞、咽痛等症状。中医以前也说过:九窍不和,皆属脾胃。
二、升降散:清·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
组成:白僵蚕、蝉蜕、大黄、姜黄。
功效:升清降浊,散风清热。
主治:虚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症见憎寒壮热,或头痛如破,或烦渴引饮,或咽喉肿痛,或身面红肿,或斑疹杂出,或胸膈胀闷,或上吐下泻,或吐衄便血,或神昏谵语,或舌卷囊缩。本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僵蚕得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故能胜风祛湿,清热解郁,从治膀胱相火,引清气上朝于口,故逆浊结滞之痰。蝉蜕吸风得清阳之真气,所以能祛风而胜湿,饮露得太阴之精华,所以能涤热而解毒。二者皆升而不霸,无助热化燥、逼汗伤阴之弊。温病的本质是郁热。“火郁发之”,务使郁伏于里之热邪透达于外而解。姜黄驱邪伐恶,行气散郁。气机畅达,热乃透发。大黄苦寒降泄,清热泻火,通腑逐瘀,使里热下趋而解。本方有升有降,可使阳升阴降,内外通和,而温病表里三焦之热全清。杨栗山云:“名曰升降,亦(表里)双解之别名也。”因之命名“升降散”。临床以憎寒壮热、胸膈闷胀不舒或上吐下泻为辨证要点。临床如见大便稀溏或泄泻,生大黄可改制大黄;胃中不和、湿遏热郁,加茵陈、滑石、佩兰、半夏、厚朴,热甚加石膏、知母;热盛犯肺,加黄芩、黄连、牛蒡子;咽喉肿痛,加山豆根、蒲公英;头面红肿,加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薄荷等。本方中的白僵蚕实为蚕蛾的幼虫感染白僵菌而致死的全虫体,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僵蚕具有抗惊厥、抗凝、降血糖、抗癌、催眠及美容作用。但近几年,服用白僵蚕发生过敏反应的病例时有报道,因此,对虫类药过敏者慎用。且由于白僵蚕能使血小板减少,故凝血机制障碍或有出血倾向者慎用。另,白僵蚕化学成分草酸铵,其代谢易产生氨,肝性脑病者慎用。
三、银翘散加减:
银翘散方见于《温病条辨》上焦篇,由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淡豆豉、牛蒡子、鲜芦根组成。为治温邪袭肺、邪在肺卫之方,而乳蛾初起,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咳嗽咽痛等证,与银翘散证极为相类,病机亦似,只是病邪所犯部位不同:一在于肺,一在咽喉。故乳蛾初起有表证者,亦宜用银翘散治之。且清肺即所以利咽,表解热清,乳蛾自消。但方中芦根虽清肺热,然性甘寒,嫌其力逊而入浅。喉蛾屡发,必有伏热深踞肺脏之中。黄芩苦寒,泻肺火有单刀直入之功,故以黄芩易芦根。盖肺热不清则乳蛾不消,蛾不消则发热不退也。黄芩实为此方之“将”药。伏热清解则病根除,是故后即不发也。元参善养阴、解毒、清火、利咽,可助诸药共建大功,故于方中加入元参,全方药量甚轻而覆杯即应,是知药贵对症,不贵蛮用。对症者轻灵即效,蛮用者重投反伤。吴鞠通谓“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亦此之谓欤?
四、经方对该病的认识:
1.咽痛热证
《伤寒论》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临床常见咽喉红肿热痛,其证机为邪热所侵,热灼咽喉而不利,治以甘草泄热而缓急;不愈者,此为邪热与痰搏结,气机不得宣达。故加桔梗开宣肺气,用桔梗之咸味破咽中热痰,
2.咽痛寒证
《伤寒论》条:“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根据条文,难辨寒热虚实,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伤寒论》七版教材以方测证,认为“此为寒邪客于咽喉,邪气闭郁,痰湿阻滞所致,因寒邪痰湿客于咽喉,故咽喉部一般不见红肿,同时或可伴见恶寒、痰涎多,气逆欲呕,舌淡苔润等。用以半夏散及汤,通阳散寒,涤痰开结。”我认为若为寒气搏结,口淡不渴之证不可不辨。
李海强,(.12—),贺州市名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壮瑶医科主任,中医主任医师。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瑶医药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务理事,广西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常委,广西中医药学会脾胃专业副主任委员。曾医院、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医院、南医院、第四医院医院进修、培训学习,参与寻访广西、湖南省各地老瑶医10年多,并曾拜师于广西名中医—广西中医院院长—谢胜主任医师,广西中医药大学中草药名家谢崇源教授。博览《伤寒论》诸书、扶阳派医家典籍,黄元御、陈修园、李东垣、徐大椿等名家及道教医家,近当代国医大师诸书,临床善用中医经典方药、瑶药及验方调治脾胃、肠道、肝脏等疾患,擅长经络辨证,“舌诊”辩体质,瑶医“目诊”辩脏腑。在中西医结合诊治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肠炎,不明原因便秘、腹泻,各种肝炎、肝硬化、脂肪肝、失眠、肝癌、胃癌、结肠癌、肺癌、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等方面有颇深的造诣。
注:文章中提到的方药需要专业医生把握,切不可不加于辨证用药,特别是其用量不可不辩。部分插图来源于网络及朋友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mwc.com/zcmbyf/9253.html
- 上一篇文章: CT上找不到阑尾这组图片你一定需要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