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家单位病理会诊的炎性病变最后是淋巴瘤,
(题外话:封面中的荷包蛋,可以出现在哪些疾病中?)
患者,男性,48岁
主诉:右侧肢体无力6月,左侧肢体无力2周
现病史:患者于入院前6个月开始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侧肢体肌力减退,逐渐加重,外院就诊查头MR提示左侧顶叶占位,考虑淋巴瘤可能大,外院就诊后行脑穿刺活检术,术顺,术后病理提示炎性病变,并未发现淋巴瘤,经4家外单位会诊诊断炎性病变,予1月后就诊外院神经内科后于激素冲击治疗,患者神经内科治疗后肌力逐渐恢复,出院后予醋酸泼尼松激素长期口服并逐渐减量,2月后患者复查头MR提示肿瘤较之前明显缩小。患者激素减量治疗,于4月后复查头MR提示右顶顶叶新发病灶,外院就诊后予激素加量。患者近2周来开始出现头痛,伴左侧肢体肌力减退,逐渐加重。门诊CT提示右侧顶叶占位,因倾向淋巴瘤,予停用激素,待床拟收入院行导航下局部定位穿刺。
.6颅脑磁共振平扫
.6颅脑磁共振增强
活检病理五家单位会诊意见:
激素治疗后复查磁共振:
.8颅脑磁共振增强
.11颅脑磁共振平扫
.11颅脑磁共振增强
于停用激素满3周后行导航下立体定向活检穿刺。
活检病理:
病理图片说明:瘤细胞片状分布,或围绕血管排列,核浆比例高,见核分裂象,伴灶性坏死。CD20(+)。Ki-%。
解析:
相信各位同道也遇到过不少这样的病例,临床明明考虑淋巴瘤,可活检就是不见肿瘤细胞,病理诊断难打,临床医生也很无奈和尴尬,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个局如何破?
以下是依我们小组的既往经验,分析如下:
1.临床医生: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对化验单、检查单全面分析,自己掌握一定的读片技能,对疾病首先要有一个自己的判断,做好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放射科医生:正确认识淋巴瘤的影像学特征和其它需要鉴别的疾病的影像特征,和临床多沟通,尽量给出更明确的提示,但放射科医生因未看到病人,没有化验检查及其他的影像资料,单凭眼前能看到的影像资料得出准确度判断肯定是要求过高了,有点强人所难了,当然有些高人也是一眼就能认出,对大多数的影像科医生来讲,希望可以给出一些有实质意义的意见和建议。
3.外科医生:手术掌握穿刺的部位选择?穿刺组织的量,穿刺前是否激素停用时间够长?
4.病理科标本制备医生:石蜡切片包括取材、固定、洗涤和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与粘篇、脱蜡、染色、脱水、透明、封片等步骤。制作过程虽然难度不大,但操作比较繁琐,技术人员的敬业态度和严格操作规范程序至关重要。每一步骤都关系到下一步骤的顺利进行乃至于片子的最终质量。处理标本的过程中,由于脑组织脂质含量高,在处理标本的时候又要特殊处理。
5.病理读片医生:读片医生也需要具有扎实的功底和丰富的经验,尤其对一些病理确实难以鉴别的,需要特殊染色,甚至EBER,T细胞或B细胞克隆基因重排。一个优秀的病理科医生应该是片子看到什么打什么,有自己的立场,不屈从于临床,不妄下结论。毕竟穿刺活检拿到的组织量很有限,点和线不能代表面和病灶全貌。有多少资料打多少报告。
6.最后返回到临床医生这里,如果病理符合临床判断,则尽早转入淋巴瘤的正规治疗,如果病理结果与临床判断有出入,那对临床医生来讲就是极大地考验,如果临床医生坚持自己的判断,可以根据病情做一个随访计划,身体条件允许,能等的可以等新病灶出来再次活检,不能等的就可以先治疗起来了,当然,这个时候,如果有MDT能进行多科讨论,给患者一个最优化的诊疗计划是再好不过了。
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淋巴瘤病例诊断的重要环节,而且可以说经验很重要,一个优秀临床内外科医生、影像科医生、病理科医生的养成都需要数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的积累。
我一直说,神经科医生,尤其是搞免疫的,有些时候我们拿不到病理,有些时候病理也不一定能提供给我们足够多的信息时,经常是靠自己的经验来判断疾病,我们只能让自己尽量向事实的真相靠近,再靠近…
3.21,国际睡眠日,值此,向所有的医护人员致敬,献上我深深的敬意!
希望大家拥有甜美、安然的睡眠!
如果您对此话题感兴趣,欢迎留言。
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mwc.com/zcmbyf/10593.html
- 上一篇文章: 精诚润道囍迎年元旦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