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作者:医院任雨虹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见的类型,约占40%~50%。DLBCL是一组大细胞、侵袭性的恶性淋巴瘤,具有高度异质性,中位发病年龄65岁,超过一半的DLBLC患者可通过适当的治疗达到治愈,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发展为复发/难治性肿瘤。近年,有研究报道,经典R-CHOP联合来那度胺可明显提高DLBCL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长期预后。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L)是DLBCL的特殊亚型,该临床病例展示了这一最新治疗方案在PMBL方面的治疗效果,希望通过病例的分享能够加深广大读者对全新治疗方案的认识、为今后优化DLBCL治疗临床策略提供帮助,为患者提供最大程度获益。

病例资料:

患者男,33岁,无特殊疾病史。年6月患者体检发现纵隔占位,胸部MRI提示,前、中、上纵隔可见大小约72×40×44mm。初步判断倾向侵袭性淋巴瘤。

年6月20日

于我院行CT引导下纵隔占位穿刺(前上纵隔占位穿刺)。病理提示,符合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未见Bcl-2、Bcl-6、MYC基因分离。

血常规大致正常。生化检查提示,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阴性,乳酸脱氢酶(LDH)为U/L。

年6月27日

PET-CT提示,淋巴瘤累及前纵隔(66.6×36.0mm,SUVmax15.4)及多处淋巴结(纵隔、右侧内乳区双腋窝),右肺慢性炎性结节可能,左肾AML。

年6月29日

骨髓穿刺未见淋巴瘤累及。

图年6月27日PET-CT图

查体

患者未见发热、盗汗、消瘦。

诊断

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II期A组,IPI评分1分。

治疗经过

年6月28日行PORT泵植入术。次日起,行第一周期的R2-CHOP(来那度胺25mgd1~10)方案进行治疗。7月2日,查体发现患者发热至39.6℃,血培养及PORT泵导管头培养提示金葡菌感染。随后,拆PORT泵,予万古霉素+比阿培南进行抗感染治疗,感染逐渐好转。7月26日开始,行第二周期R2(来那度胺25mgd1~10)方案进行治疗。

8月8日胸部CT平扫提示,前纵隔病灶较6月27日PET-CT结果明显缩小(31×23mm)。在8月23日、9月13日继续予第三、四周期R2-CHOP(来那度胺25mgd1~10)方案治疗。

9月29日再次行PET-CT复查提示,原前纵隔病灶(23.2×5.9mm)及病变淋巴结减少、缩小,糖代谢减低(SUVmax2.5),这说明治疗方案有效。PET-CT提示,右肺中叶存在炎性小结节可能,其余均与前相仿。遂在10月4日、10月25日、11月15日继续予患者第五、六、七周期R2-CHOP(来那度胺25mgd1~10)进行治疗。患者耐受良好,于12月5日开始第八周期R2(来那度胺25mgd1~21)治疗。

评估及随访

患者于年1月16日复查PET-CT提示,原前纵隔病灶缩小(16.5×6.3mm)、糖代谢减低(SUVmax1.9)、双侧腋窝淋巴结糖代谢减低,这均提示R2-CHOP治疗方案有效。不仅如此,患者原右肺中叶微小结节消失。患者在当年5月13日行颈、胸、腹、盆增强CT提示,前纵隔病灶较年8月CT有所缩小,颈部多发小淋巴结,两肺少许慢性炎症(图1)。

患者于年1月16日复查PET-CT提示,原前纵隔病灶缩小(16.5×6.3mm)、糖代谢减低(SUVmax1.9)、双侧腋窝淋巴结糖代谢减低,这均提示R2-CHOP治疗方案有效。不仅如此,患者原右肺中叶微小结节消失。患者在当年5月13日行颈、胸、腹、盆增强CT提示,前纵隔病灶较年8月CT有所缩小,颈部多发小淋巴结,两肺少许慢性炎症(图2)。

图1治疗四周期后年9月29日PET-CT图(左)、治疗八周期后年1月16日PET-CT图(右)

图2治疗两周期后年8月8日胸部平扫CT图(左)、治疗五个月后(年5月13日)胸部增强CT图

点评专家:

刘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血液科主任,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肿瘤防治联盟淋巴瘤专委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委员

点评内容

此病例具有以下特点:1)年轻男性;2)原发纵隔,II期A组;3)Bcl2、Bcl-6、MYC均阴性;4)R2-CHOP治疗期间多次出现发热,调整为R2后可耐受。

原发PMB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DLBCL。目前,对这一亚型的一线治疗方案仍存在争议,通常推荐利妥昔单抗联合含蒽环类药物的化疗方案,如DA-EPOCH+R或R-CHOP。对于该患者我们曾尝试使用R-CHOP+X的方案以期提高疗效,但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多次出现感染发热,不能耐受标准化疗,故调整为利妥昔单抗+来那度胺的无化疗两药方案,患者在足周期诱导治疗后达到了缓解。

对于一线化疗后PET-CT阴性的患者是否需行放疗,目前同样存在争议。国际上已有多项临床研究提出,在经一线治疗后达到CR或PR的DLBCL患者中,应用来那度胺进行维持治疗可延长PFS。来那度胺不仅有抗血管生成、促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同时也具备免疫调节作用。考虑到本例中的患者无法耐受强化疗,为延长持续缓解时间,建议患者后续可应用减剂量来那度胺进行维持,同时需监测血常规等指标观察毒副反应,定期复查疾病控制情况。

由于PMBL在病理上和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有重叠,部分PMBL表达PD-1/PD-L1,已有研究报道PD-1单抗帕博力珠单抗对复发难治性PMBL有一定治疗效果。相信随着临床试验的推进,将来对PMBL的治疗手段会更加丰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mwc.com/zcmbyf/10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