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传播性疾病(STD)是指通过性接触而传播的一类疾病。传统的性病仅包括梅毒、淋病、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和腹股沟淋巴肉芽肿。近二十年来STD谱增宽,其病种已多达20余种。

一、淋病

淋病是由淋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是最常见的STD。多发生于15~30岁年龄段,以20~24岁最常见,成人几乎全部通过性交传染,儿童可通过接触患者用过的衣物等传染。

人类是淋球菌的唯一宿主,至今尚无免疫预防方法,加之耐药菌株的出现,给本病的控制带来了严重困难。淋球菌主要侵犯泌尿生殖系统,对柱状上皮和移行上皮有特别的亲和力。

男性的病变从前尿道开始,可逆行蔓延到后尿道波及前列腺、精囊和附睾。女性的病变累及外阴和阴道腺体、子官颈内膜、输卵管及尿道。少部分病例可经血行播散引起身体其他部位的病变。

二、尖锐湿疣

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STD。最常发生于20~40岁年龄组。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但也可以通过非性接触的间接感染而致病。

本病潜伏期通常为3个月。好发于潮湿温暖的黏膜和皮肤交界的部位。男性常见于阴茎冠状沟、龟头、系带、尿道口或肛门附近。女性多见于阴蒂、阴唇、会阴部及肛周。亦可发生于身体的其他部位如腋窝等。

初起为小而尖的突起,逐渐扩大。淡红或暗红,质软,表面四凸不平,呈疣状颗粒。有时较大呈菜花状生长,顶端可有感染溃烂,触之易出血。

三、梅毒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本病特点是病程的长期性和潜匿性,病原体可侵犯任何器官,临床表现多样,也可隐匿多年而无临床症状。

(一)病因及传播途径

梅毒螺旋体是梅毒的病原体,体外活力低,不易生存。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极弱。95%以上通过性交传播,少数可因输血、接吻、医务人员不慎受染等直接接触传播。梅毒螺旋体还可经胎盘感染胎儿。梅毒患者为唯一的传染源。

机体在感染梅毒后,第6周血清出现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及反应素,有血清诊断价值。随着抗体产生,机体对螺旋体的免疫力增强,病变部位的螺旋体数量减少,以至早期梅毒病变有不治自愈的倾向。

然而不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者,体内的螺旋体常难以完全消灭,即为复发梅毒和晚期梅毒发生的原因。少数人感染了梅毒螺旋体后,在体内可终身隐伏(血清反应阳性而无病变和临床症状),或在二、三期梅毒时局部病变消失而血清反应持续阳性,均称为隐性梅毒。

(二)基本病理变化

1.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和小血管周围炎

闭塞性动脉内膜炎指小动脉内皮细胞及纤维细胞增生,使管壁增厚、血管腔狭窄闭塞。小动脉周围炎指围管性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浆细胞恒定出现是本病的病变特点之一。此类病变可见于各期梅毒。

2.树胶样肿

树胶祥肿又称梅毒瘤,是梅毒的特征性病变。因其质韧而有弹性,如树胶,故而得名树胶样肿。树胶样肿后期可被吸收、纤维化,最后使器官变形,但绝少钙化。树胶样肿可发生于任何器官,最常见于皮肤、黏膜、肝、骨和睾丸。仅见于第三期梅毒。

(三)临床病理类型

1.后天性梅毒

分一、二、三期。一、二期梅毒称早期梅毒,有传染性。三期梅毒又称晚期梅毒,传染性小,因常累及内脏,故又称内脏梅毒。

(1)第一期梅毒

梅毒螺旋体侵入人体后3周左右,侵入部位发生炎症反应,形成下疳。下疳常为单个,直径约1cm,表面可发生糜烂或溃疡,溃疡底部及边缘质硬,乃称硬性下疳。

病变多见于阴茎冠状沟、龟头、子宫颈阴唇,亦可发生于口唇、舌、肛周等处。病变部位镜下见闭塞性小动脉内膜炎和动脉周围炎。下疳出现后1~2周,局部淋巴结肿大,呈非化脓性增生性反应。下疳经1个月左右多自然消退,仅留浅表的瘢痕,局部肿大的淋巴结也消退。临床上处于静止状态,但体内螺旋体仍继续繁殖。

(2)第二期梅毒

下疳发生后7~8周,体内螺旋体又大量繁殖,由于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引起全身皮肤、黏膜广泛的梅毒疹和全身性非特异性淋巴结肿大。镜下呈典型的血管周围炎改变,病灶内可找到螺旋体。故此期梅毒传染性大。梅毒疹可自行消退。

(3)第三期梅毒

常发生于感染后4~5年,病变累及内脏,特别是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形成特征性的树胶样肿。由于树胶样肿纤维化、瘢痕收缩引起严重的组织破坏、变形和功能障碍。

病变侵犯主动脉,可引起梅毒性主动脉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瘤等。梅毒性主动脉瘤破裂常是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神经系统病变主要累及中枢神经及脑脊髓膜,可导致麻痹性痴呆和脊髓痨。肝脏病变主要形成树胶样肿,肝呈结节性肿大,继而发生纤维化、瘢痕收缩,以致肝呈分叶状。此外,病变常造成骨和关节损害,鼻骨被破坏形成马鞍鼻。长骨、肩胛骨与颅骨亦常受累。

2.先天性梅毒

根据被感染胎儿发病的早晚有早发性和晚发性之分。早发性先天性梅毒系指胎儿或婴幼儿期发病的先天性梅毒。晚发性先天性梅毒的患儿发育不良,智力低下。可引发间质性角膜炎、神经性耳聋及楔形门齿,并有骨膜炎及马鞍鼻等体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mwc.com/zcmbyf/10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