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http://pf.39.net/bdfyy/bdflx/191014/7534559.html

胃假性淋巴瘤

先看一病例:患者男,65岁,主诉上腹隐痛伴黑粪2天入院。无胃病肝病史。体检:血压98/58,脉搏92。贫血貌,心肺(-),腹软,肝脾(-),剑下偏左轻压痛,无包块,余无异常。化验:血红蛋白6.8g。胃镜查见胃体前壁有直径约6~8cm粘膜糜烂,中央少许坏死物,有陈旧性血痂及新鲜出血,局部显僵硬,诊断胃癌(浸润型)。病灶处活检病理示重度浅表性胃炎,伴淋巴组织增生,并见小片炎性渗出物,刷片脱落细胞学检查见核异质细胞。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外科剖腹探查见胃体前壁距贲门8cm处约4x5cm范围的浆膜轻度充血,触诊胃壁轻度增厚,腹腔动脉周围可及多数黄豆大淋巴结,胃癌不能排除,故按胃癌根治方法手术,切除之胃标本病理诊断为假性淋巴瘤。

概述:胃假性淋巴瘤pseudolymphoma,此病又称为胃假性淋巴瘤、胃良性淋巴组织增生、胃局限性淋巴组织增生、慢性淋巴细胞性胃炎,是胃黏膜局限性或弥漫性淋巴细胞明显增生的良性疾病,其本质是淋巴组织对于溃疡的反应性增生或良性肿瘤增生。临床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前者主要在胃底腺区或移行区,皱襞肥厚呈脑回状、结节状或肿块,多数中心伴有溃疡,与恶性淋巴瘤相貌相似。后者分布于胃窦部,不涉及胃体,无肿块或结节。表面糜烂或浅溃疡,类似于ⅡC型早期胃癌。本病胃镜和X线易误诊为恶性淋巴瘤和ⅡC型早期胃癌。鉴别依靠胃的多点活检。治疗原则是确诊后,对不作外科治疗的应定期胃镜随访。

病因:胃反应性淋巴增生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有人认为与小肠淋巴结增生类似,大多数学者认为是胃溃疡在持续受到环境和(或)抗原刺激下逐步发展成胃反应性淋巴增生。也就是说,它可能是胃溃疡或胃炎的一种反应性过度增生,或是对某种抗原刺激的组织反应。近年的研究表明,它可能与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有关。

流行病学:本病作为一种独立疾病,首先由Smith等人于年提出。最初常称为假性淋巴瘤,但随着免疫组化和基因重组等新技术的建立,假性淋巴瘤这个名词逐渐被反应性淋巴增生所代替。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男女比例相近。

本病主要病理改变是在胃黏膜固有层中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并有生发中心,同时常混有巨噬细胞、浆细胞、多形核粒细胞等,这些特点与淋巴瘤不同。按其大体形态不同分为结节型、溃疡型、糜烂型3型。病理组织学可见病变侵犯黏膜肌层与黏膜下层,甚至浆膜层。淋巴组织浸润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受累的黏膜表面可发生糜烂及浅溃疡。在胃液内可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存在,大小形态一致,为成熟的淋巴细胞。全身淋巴结不受侵犯。病变后期可以出现广泛的淋巴浸润、纤维化、胃壁变薄和胃运动功能减弱。

诊断:胃假性淋巴瘤一般很难在术前获得确切的诊断,其临床表现酷似溃疡病或胃癌,显著增生的病变在X线与内窥镜下与胃肿瘤病变很难区分。粘膜活检因受取材深度等限制,往往难于肯定诊断,而在病理组织学上,有时亦难与恶性淋巴瘤区分。虽有报告用免疫酶标技术鉴别假性淋巴瘤与恶性淋巴瘤,但目前确定诊断的唯一可靠方法仍是对手术标本的全面病理检查。

鉴于鉴别诊断上的困难及本病多并存于慢性胃溃疡,胃假性淋巴瘤以作胃次全切除为宜。区别真假淋巴瘤是必要的,以避免将假性淋巴瘤误作恶性而进行不必要的化疗或放疗及给病人增加思想负担。文献曾报道过此病误诊为恶性淋巴瘤未得证实就作放疗而死于继发肺炎的病例,也有误诊为胃癌而放弃治疗延误病情的。胃假性淋巴瘤且可与早期胃癌并存及相混淆,更值得临床重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mwc.com/zcmbwh/9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