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急性咽炎的优势与问题探讨

张霞1,谢雁鸣2通信作者,李光熙1,高扬1,

赵元辰1,唐菁菁1,姚晓燕1,李萌1

(1.中国医院,北京;2.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急性咽炎是一种咽黏膜及黏膜下组织的急性炎症,常累及咽部淋巴组织,临床发病率约为5%,本病没有明显的地域性,亦没有明显的人群分布倾向,在人群中分布范围极为广泛,男女老幼均可患病,多发生于秋冬及冬春之交,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可单独发作,或继发急性鼻炎、急性扁桃体炎等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

急性咽炎为病毒或细菌感染而致,细菌感染涉及的致病细菌包括A组β-溶血链球菌(最常见)以及C组、G组链球菌;少见的病因包括溶血隐秘杆菌、坏死梭杆菌、淋球菌、白喉棒状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图拉弗朗西斯菌、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和梅毒螺旋体。我国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急性咽炎的发病率高达17.6%。在病毒与细菌感染的因素中,β-溶血链球菌感染特别引起,3岁以下的婴幼儿很少感染,5至15岁的青少年发病率最高,其次是青年,发病率下降到5%至23%之间,而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是非常罕见的。

目前,国际上的指南对于链球菌检测阳性可处方抗生素,然而,急性咽炎患者使用抗生素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在美国,仅年一年抗生素的处方费用就达到了亿美元,在门诊的抗生素处方中约有50%是不必要的或是不合时宜的。一项对北京市居民使用抗生素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7%的人使用过抗生素,其中54%的人就诊以后使用抗生素,这给全球的卫生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本病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初起时多有咽部干燥、灼热、咳嗽等症状,继而出现咽痛,多为灼痛,吞咽动作可加重其疼痛感,若病变累及咽侧索,则可有耳部放射痛,全身症状一般较轻或无,若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或病毒、细菌的毒力较强,则可出现一系列全身不适症状,如发热、寒战、头痛、食欲减退、四肢酸痛、口渴、便秘、甚至恶心、呕吐等。一般病程在1周左右。专科检查可见咽黏膜弥漫性充血,腭弓、悬雍垂水肿,咽后壁淋巴滤泡及咽侧索红肿,感染较重时,咽后壁淋巴滤泡中央可出现黄白色点状渗出物,并伴有颌下淋巴结的肿大、压痛。本病发展变化迅速,若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极易迅速加重或合并其他病变,如中耳炎、鼻窦炎、喉炎、气管支气管炎及肺炎等,此外,若致病菌及其毒素侵入血循环,则可引起急性肾炎、风湿热、败血症等严重全身并发症。

西医学对于急性咽炎的治疗多以抗病毒、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为主。由于急性咽炎多为病毒感染所致,在急性咽炎发作早期,咽拭子培养绝大部分无致病菌生长,所以抗病毒为主要治疗方法。目前国际上的指南推荐的是处方解热镇痛类药物,而只有在出现链球菌感染的情况下,方可处方抗生素,推荐的抗生素主要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于无青霉素感染、有或无I型超敏反应病史,均有推荐不同的抗生素处方策略,而对于有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则没有推荐的药物。急性咽炎患者服用抗生素结果可能出现抗生素的耐药性等严重问题,此外,也可能出现多种不良反应,轻度的不良反应为皮疹和腹泻,严重的不良反应为Stvns-Johnson综合征,严重的感染如艰难梭菌腹泻,以及出现过敏性休克或心源性猝死等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

1.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急性咽炎中医称为急喉痹,以咽部红肿疼痛、干燥灼热、咽部异物梗阻感为主要症状。急喉痹在古代文献中多以喉痹为名出现,《素问·阴阳别论篇》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是对本病的最早论述。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人阴阳之气出于肺,循喉咙上下也。风毒客于喉间,气结蕴结而生热,致喉肿塞而痹痛。”“喉痹者,喉里肿塞痛,水浆不得入也。”其内因多为肺、脾、胃的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多为风邪侵犯,邪毒循经上壅,以致气血瘀滞,脉络痹阻而为病。历代医家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分为风寒外袭学说、风热外袭学说、肺胃热盛学说。临床则多见风热外袭型,中医有“咽喉口腔诸病皆属于火”之说,宜疏风解表、清热解毒治疗。

1.1病名

“喉痹”作为确切的病名,最早见于帛书《五十二病方》,之后在《内经》中又对本病有过多次的论述,此外,由于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不尽相同,故在不同的著作中对本病的命名也不尽相同,如急咽痹、红喉、嗌燥、嗌痛、嗌肿、咽痛等,这些病名基本上是按照本病的发病部位和症状特点进行命名的,亦有从病因方面对本病进行命名的,如风热喉痹、风热喉、肺绝喉痹等,此外,尚有松子风、鱼口风、白色喉痹、白色喉风、淡红喉风等病名。

汉代至唐代的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对喉痹有更深入的认识。汉·张仲景认为喉痹指以咽喉部肿痛为主症的急、慢性疾病,《伤寒论·厥阴篇》言“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其喉为痹”。隋·巢元方最早从咽喉部危重症的角度论述喉痹,《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言“喉痹者,喉里肿塞痹痛,水浆不得入也……脉沉者为阴,浮者为阳,若右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是喉痹搏之候也”。

宋金元医家总结、继承前代医家对喉痹的治疗经验,并有所发挥。宋代《圣济总录》中提出“治急喉痹方”“治急喉痹逡巡不救方”等,是对急喉痹的首次文献记载,但联系原文上下,此处急喉痹指喉痹危重者,而非急性咽喉疾患。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卷十六·咽喉病证治》云“玉钥匙,治风热喉痹及缠喉风”,是对风热喉痹的首次记载。

明代医家对喉痹的论述主要记载于各种综合性著作中。明·薛己将喉痹分类为喉痹、喉痈、乳蛾等,并分别论治,《口齿类要·喉痹诸症五》言“喉痹谓喉中呼吸不通,语言不出,而天气闭塞也,咽痛嗌痛者,谓咽喉不能纳唾与食”。明·方隅从发病部位的角度区分喉痹与其他疾病,《医林绳墨·卷七》载“近于上者,谓之乳蛾、飞蛾,近于下者,谓之喉搏痹、喉闭,近于咽隘者,谓之喉风、缠喉风”。

清代咽喉科学发展较快,出现了较多的喉科专著,风热喉痹的概念逐步确立并分篇论述,类似于现代的急性咽炎。清·沈善谦将喉痹和乳蛾的概念进行了区分,《喉科心法·单蛾双蛾》言“凡红肿无形为痹,有形是蛾”。清·金德蕴《焦氏喉科枕秘》载“风热喉痹,此症因积热毒,又感风邪而致红、微紫,其形若拳,面赤而目上视,壮热恶寒,如伤寒”。

综上所述,清代以前医籍中所述喉痹意义较广,为多种咽喉及部分口腔疾病,如喉痹、喉风、乳蛾、喉暗、白喉等的总称,自清以后,风热喉痹的概念方逐渐明确。

1.2病因病理

对于急喉痹的病因,历代医家论述很多,《素问·阴阳别论》指出:“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医学心悟·卷四》亦说:“喉痹,痹者痛也,经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者,手少阴心,一阳者,手少阳三焦经也。心为君火,三焦为相火,二火相击,咽喉痹痛”。急喉痹的病因分为外因和内因两种,外因多与风、寒、热之邪气侵袭有关,而内因则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风热痰学说出自于现代医家干祖望所著的《干祖望中医五官经验集》和医家张赞臣所著的《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其中张氏认为急喉痹为风热痰火共同致病;干氏则认为“本病乃风热痰三者作祟而为病”,这一学说在现代医家中己经形成了广泛的共识。此外,古代医家对风热痰致病也有诸多记载,如《尤氏喉科秘书·咽喉门》中记载:“喉痹属痰,属风,属热,皆应郁火而兼热毒……喉痹者,总名也。”《丹溪心法》中亦有“喉痹,大概多是痰热”的论述。在现代著作与资料中,风热痰学说已成为现代急咽痹病因学说的主流,已形成了广泛的共识。

1.3辨证论治

中医对喉痹的认识可谓源远流长,历代医家针对本病所提出的治疗方案亦是多种多样,包括内治法、外治法、针灸疗法以及其他疗法等等。

1.3.1内治法

古代医家对喉痹治疗方案的认识十分丰富,在众多古籍中均有记载。《内经》中记载了喉痹发生的原因及与脏腑的关系,并提出了药物与针灸疗法等,如《素问·卷第七·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中记载:"……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指出了本病用药的方向,此外,《内经》首载"治主病者",但对喉痹的病状并无明确记载。

后世医家对急喉痹的论治,原则上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的,不外疏风清热,宣肺祛痰,解毒消肿等法。应随着病情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治法。

1.3.1.1疏风清热《证治准绳·杂病·第八册》说:“凡治此疾暴者,必先发散,发散不愈,次取痰,取痰不愈,次去污血也”。《经验喉科紫珍集·上卷》指出风热喉痹用荆防败毒散为主方,这是疏解表邪,宣肺化痰法。《增删喉科心法》论阳证喉痹时又说:“当先用荆防败毒散加葱白、香豉,或加牛蒡子、玄参、僵蚕、连翘一二剂,急撤散表邪,然后用药末吹噙,方不误事”。这是疏解表邪、宣肺化痰为主的治疗方法。

1.3.1.2清热化痰《证治准绳·杂病·第八册》又说:“初起通用甘桔汤,不效加荆芥一钱半,重者如圣汤,或如圣汤中更加连翘、黍粘子各一分,防风、竹茹半分,或甘露饮”。桔梗甘草汤是治疗急性咽炎最常用方剂。常用于治疗急性咽炎初期或轻症;若热邪不祛,灼津为痰,必致痰热壅盛,当以清热化痰。

1.3.1.3清热解毒《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说:“阳明胃火盛者宜以生石膏为主,若大便秘结不通,则宜加大黄、芒硝之属,通其便而火自降。”景岳在治疗上,注重于泻火润燥并注意到阳明胃腑热盛的治法。

综合历代医家对本病的治疗原则基本相同,即疏风散寒,疏风清热,泄热解毒,祛痰利咽。不过在临床运用中,以疏风清热,消肿止痛为常用之法。现代医家对喉痹的治疗亦是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内服药物的剂型也越来越多样化,主要包括汤剂、丸剂、片剂、胶囊剂、口服液、颗粒剂、茶剂等。

1.3.2外治法

早在古代,众多医家对外治法的应用就已比较广泛,针对本病所应用的外治法主要包括吹喉法、含漱法和噙化法。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疗器械的不断更新,现代医家在古代外治法的基础上,又新增了雾化吸入法,并在临床广泛应用且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1.3.2.1吹喉法主要是指将气味芳香,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功效的中药研为细末,用竹管或鹅毛管等直接吹喷于咽喉部,以达到清热止痛之功。《喉科紫珍集》中的二圣散、《白喉症治通考》中的代匙散以及《外科正宗》中的冰硼散等皆为此法用药。

1.3.2.2含漱法主要是指将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功效的中药煎水以漱涤咽喉的一种治疗方法。《喉科指掌·卷之四·喉风门第四》中记载:"此症……如红烂不退,药不能入……用柏枝汁一钟,冲药漱之,六剂乃安。"

1.3.2.3噙化法又称含咽法,主要是指将具有清热解毒、除痰消肿功效的中药制成丸剂,嘱患者放入口中噙化,徐徐咽下,古代医家对此亦有诸多记载,如《喉科紫珍集》中的噙化丸、《咽喉秘授》中的上清噙化丸等。《丹溪心法·卷四》中记载:"喉痹……实热者,黄连、荆芥、薄硝,蜜、姜汁调,噙化。"

1.3.2.4雾化吸入法主要是指将具有清热解毒利咽功效的中药煎水,趁热吸入蒸汽,或将药液放入雾化吸入器中吸入。此疗法是近年来使用比较广泛的治疗咽喉疾病的方法,能够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部,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1.3.3针灸疗法

1.3.3.1针刺古人治疗喉痹时取四肢穴位为多,头面及咽喉局部穴位较少。《内经》指出喉痹当治疗主病者,如《素问·厥论》:“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痉,治主病者”,并提出取关冲、中冲等井穴,及丰隆等络穴治疗喉痹,如《素问谬刺论》:“喉痹舌卷……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喉痹……取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叶”,《灵枢·经脉》:“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喉痹……取之所别也”。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言“喉痹龋齿,恶风,鼻不利,多善惊,厉兑主之”,宋代《圣济总录》载“中府二穴,……治肺系急……喉痹肩息”,元代《济生拔萃》言“治喉痹,刺足阳明经丰隆二穴,足少阴经涌泉二穴,次手少阳经关冲二穴”,明代《普济方》载“治喉痹哽咽寒热。穴天容、缺盆、大杼、鬲俞、云门、尺泽、二间、厉兑、涌泉、然谷”,明·高武《针灸聚英》云“喉痹,针合谷、涌泉、天突、丰隆”,清·方慎安《金针秘传》言“二间治……喉痹”。

耳针疗法选用咽喉、肺、心、肾上腺、神门,用耳针刺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3次,每,1分钟,两耳交替进行。穴位注射取脾俞、曲尺,每穴注射鱼腥草注射液或柴胡注射液0.5~1毫升。

1.3.3.2刺血喉痹多为邪毒痹阻所致,故常用刺血疗法逐邪排毒。古人进行刺血疗法时,多选用患部或四肢末端穴位,出血量较现代更大。宋代《圣济总录》言“喉痹,此为脾虚心热,先针舌下两边出血,次服地黄汤方”,宋·窦材《扁鹊心书》载“一人患喉痹……用尖刀于肿处刺之,出血一升而愈”,宋·王谬《是斋百一选方》云“随肿痛一边,于大指外边指甲下,与根齐针之,不问男左女右,用人家常使针,血出即效”,明·杨继洲《针灸大成》言“至于走马喉痹,生死人在反掌间,砭刺出血则病已,明·楼英《医学纲目》载“予尝治一男子喉痹,于大溪穴刺出黑血半盏而愈”,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云“手大指甲后第一节,或灸三壮,或刺出血,治喉痹”,清·夏云《疫喉浅论》言“喉痹肿闭,汤药难下者,急取病人两臂,捋数十次,使血聚大指上,以发绳扎住拇指,针刺指甲里侧少商穴出血,如放痧一般,左右手皆然”,清·鲍相璈《验方新编》云“先以后颈窝处用香油刮之,或急刺少商穴挤去恶血”。

1.3.3.3艾灸古代艾灸治疗喉痹,多取咽喉部与头面部相关穴位,亦有取四肢、背腹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言“喉痹气逆咳嗽,口中涎唾,灸肺俞七壮”,宋·窦材《扁鹊心书》载“一人患喉痹,痰气上攻,咽喉闭塞,灸天突穴五十壮,即可进粥”“一人患喉痹,颐颔粗肿,粥药不下,四肢逆冷,六脉沉细。急灸关元穴二百壮,四肢方暖,六脉渐生”,宋·闻人年《备急灸法》云“孙真人、甄权治急喉痹……宜急于两手小指甲后各灸三炷,炷如绿豆大”,明·高武《针灸聚英》云“喉痹,初起旁灸之”。

1.3.4其他疗法

主要包括按摩、导引(吞金津、玉液法)和烙治法,其中按摩和导引主要用于强身保健,未病先防,烙治法则多用于喉底颗粒增多,咽部异物感明显的慢喉痹患者,古代医家应用烙治法多以烙铁为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医家多以激光等仪器替代,使用更简便,且损伤小、疗效佳。

综上所述,中医药对于急性咽炎的治疗是有优势的,一些现代的研究也显示,中药具有抗菌和免疫调节的作用,如金银花对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肺炎球菌,鱼腥草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等。

因此,从中国传统的中医中药中去寻求能有效减少使用抗生素、防止细菌抗药性出现的有效药物和疗法是解决抗生素滥用现状的可行途径之一。基于上述的原因,所以我们对现有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检索筛选与分析,希望结合专家访谈及专家共识,为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2.资料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所医院知识总库(CNKI),限定题名或关键词或摘要为“急性咽炎”、摘要为“治疗”,限定检索时间为年1月1日—年12月31日。

文献纳入标准:(1)文献发表时间年1月1日—年12月31日;(2)运用中药、针灸等中医疗法治疗;(3)为临床疗效观察类文献。

文献排除标准:(1)综述类文献;(2)个人经验总结类文献;(3)个案报道类文献;(4)实验研究类文献;(5)专利类文献;(6)病例数少于1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类文献。

2.2分析方法

全文阅读文献获取文献年份、例数、性别分类、发病年龄、平均病程、诊断标准、疗效判定标准、对照药物、药物剂型、有效率、辨证分型、方药组成、成药名称、针灸穴位、放血工具、其他方法等信息,按分类录入EXCEL表中,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

3.结果

3.1纳入文献概况

初选文献篇,剔除综述类文献、个人经验总结类文献、个案报道类文献、专利类文献、病例数少于10例等不符合纳入标准文献,最终纳入篇文献。设置对照治疗的文献有篇,未设置对照的39篇。各年份的文献数量变化情况见图1。可以看出近年来,本病的文献研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足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可见本病的发病率也是越来越高,这与生活环境的改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

图1近10年中医药治疗急性咽炎文献数量的变化(年-年)

3.2患者情况

篇纳入文献中,共涉及急性咽炎患者共人,发病年龄从3岁到80岁,平均年龄(32.59±3.13岁),病程从1天到15天不等,多数在5日之内。其中设置对照的研究中,治疗组共涉及病例例,男例,女例,未明确性别分类信息7例,男女比例为1:0.84,可以看出男性的发病较高于女性。在这些文献中明确指出患者是儿童的文献20篇,共例,而没有明确指出的文献中也包含儿童数量不少,可见急性咽炎在儿童中的发病率较高。这可能与儿童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疏薄,表卫不固,易为外邪所伤有关。

3.3诊疗标准

篇纳入文献中,明确给出诊断标准的文献有79篇,给出疗效判定标准的文献有56篇。参考的诊断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8篇,《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篇,《耳鼻咽喉科学》7篇,《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5篇,《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篇,《实用耳鼻咽喉科学》4篇以及其他标准。参考的疗效判定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1篇,《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1篇,以及其他教科书或自拟的疗效标准。从文献可以看出,目前在急性咽炎诊断治疗过程中,《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主要的参考标准。

3.4治疗方法

篇文献中,运用中药进行辨证论治的内治法篇,占总文献的92.9%,剂型包括中药含片、口服液、喷剂、中成药、汤剂;运用针灸、按摩等外治法13篇,占总文献的7.1%。提示内治法在中医治疗急性咽炎中最为常用,而在内治法中又有方式多样的服药方法,最常用是服用中成药。从篇中药治疗文献中看到有31篇通过雾化吸入法,将具有清热解毒利咽功效的中药煎水,趁热吸入蒸汽,或将药液放入雾化洗漱器中吸入,取得快速的疗效。可见此疗法近年来使用比较广泛,能够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部,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3.5对照药物

篇有对药物对照治疗的文献中,西药对照有89篇(62.2%),其中,阿莫西林18篇,头孢类药物14篇,庆大霉素12篇,地塞米松10篇,霉素类药物10篇,其他类30篇包括四环素等。中药对照有54篇(37.8%),主要是中成药含片、胶囊、颗粒、口服液等,只有2篇文献运用的方剂治疗。这说明西医治疗急性咽炎主要以抗生素、抗病毒药为主。

3.6治疗效果

对篇临床研究文献所报道的有效率进行统计分析,有效率≥90%的文献篇,其中内治法篇,外治法6篇;低于80%文献有2篇,都是内治法。万凤伟等“功劳去火片治疗急性咽炎例临床观察”有效率74.5%,功劳去火片由功劳木、黄柏、黄芩、栀子等四味中药组成,虽然其有效率低于80%,但是与该文中对照组药物醋酸氯已定漱口液的治疗相比仍有统计学意义。袁捷等“清咽喷雾剂治疗急性咽炎肺胃实热证的Ⅲ期临床研究”有效率71.24%,清咽喷雾剂由大黄、硼砂、冰片、青黛、薄荷脑、芒硝、黄连、姜黄、金银花等10味药物组成,文献中提及II期临床试验例中证明该药治疗急性咽炎肺胃湿热证是安全有效的。但是在该试验中,总有效率与对照组药物开喉剑喷雾剂的疗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在改善咽痛症状等方面优于对照组药物。

3.7内治法用药规律

采用中药治疗疾病是内治法的主要治疗方法,在篇文献中,采用中药治疗的文献有篇,篇(76.9%,/)采用中成药,39篇(23.1%,39/)采用中药复方治疗。中药剂型包括中药中成药76篇(45.0%,76/),汤剂39篇(23.1%,39/),口服液26篇(15.4%,26/),含片文献19篇(11.2%,19/),喷剂9篇(5.3%,9/)。中成药由于其方便快捷,成为本病的主要剂型,在本病中应用最广。其中清喉咽含片、银黄含化片、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应用最广泛。在汤剂中,涉及的主要方剂有六味汤、清咽汤、银翘散为多,各3篇。

根据文献显示,篇文献中30篇明确提到了证型,未明确证型篇。本病治疗中,以风热外侵证最多,共有21篇,占70%;肺胃实热证7篇占23.3%;风寒外袭证2篇占6.7%。由于82.4%的文章没有明确提及本病的证型,暂不能判定风热外侵证占比最多。在治疗上,本病文献涉及中药味,使用频次≥10次的中药15味,以金银花、黄芩、桔梗、连翘、甘草、玄参、板蓝根、麦冬等药最为常用,具体分布情况详见表1。可见针对急性咽炎的发作治疗多以疏风解热、清热解毒、疏风散寒为主。金银花,性甘、寒,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药理研究发现,其含有挥发油、木犀草素、肌醇等有效成分,其分离出的绿原酸和异绿原酸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黄芩,性苦、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之功效,可用治湿温、暑湿之证,湿热阻遏气机所致的胸闷呕恶、痞满呕吐之症,药理研究发现,其含有黄芩苷元、黄岑苷、黄岑新素脯氨酸等有效成分,可以有效抑制细菌滋生;桔梗,性苦、辛、平,有宣肺祛痰、利咽排脓之功效,多用治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外邪犯肺之咽痛失音之证,药理研究其含桔梗皂苷、桔梗皂苷元等成分,可以增强抗炎和免疫的作用;甘草,性甘、平,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的功效,本药含三萜类、黄酮类等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抗过敏和镇咳化痰;玄参,性甘、苦、咸,微寒,有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的功效,可治温热病热入营分,内陷心包,温毒发斑之症,还可治瘟毒热盛之咽喉肿痛、白喉等症,现代研究发现,其含有哈巴苷、哈巴苷元等有效成分,具有抗炎、镇静等作用;板蓝根,性苦、寒,有清热解毒、凉血的功效,可治高热头痛、大头瘟疫、烂喉丹痧、喉痹等症,现代研究发现,本药含有靛蓝、靛玉红、β-谷甾醇等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免疫的功能;麦冬,性甘,微苦、微寒,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的功效,可治肺燥干咳、阴虚痨嗽、喉痹咽痛、津伤口渴等症,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麦冬主要含沿阶草苷、甾体皂苷、生物碱、谷甾醇、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等,具有抗疲劳、清除自由基、提高细胞免疫功能以及降血糖的作用。

4.讨论

抗生素自研发应用以来为人类的健康、生存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其广泛应用,因其滥用导致的细菌抗药性问题近年来日益严重,并已成为全球的一个热点。所以从中国传统的中医中药中去寻求能有效替代抗生素、防止细菌抗药性出现的有效药物和疗法是解决抗生素滥用的可行性途径之一。

急喉痹为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咽炎。本病多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可单独发病,亦可继发于急性鼻炎、急性扁桃体炎等,其特点为起病急、发展快,如果未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治,极易发展为急喉痹之肺胃热盛证,不仅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并引起多种并发症,如急性中耳炎、鼻窦炎、喉炎及支气管炎等,严重的还可以引起急性肾炎、急性风湿热、心肌炎,甚至败血症等并发症,因此积极、正确的治疗本病、预防一系列并发症的出现对本病的预后转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目前西医学对于急性咽炎的治疗多以抗病毒、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为主,治疗细菌引起的咽炎,药物以青霉素为首选,但该药局部注射疼痛明显且注射前需做过敏试验。而头抱二代抗菌素具有广谱、高效、耐青霉素酶、毒性低,过敏反应少见等特点。但由于频繁和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造成耐药菌株的存在。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可作为对β一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者的替代品使用,具有毒副作用小,服用方便,价格低廉的特点,但长时间治疗引起胃肠道副作用的发生率极高。所以,西医治疗急性咽炎药物品种单一,若用量过大或使用时间过长,则可产生较大的毒副作用,同时还有易耐药以及易导致二重感染等缺点。

当前,抗生素耐药及副作用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医学界越来越偏重于发展植物药治疗及非药物替代疗法,中医药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中药复方因化学成分复杂、治疗面广,对于恢复人体微生态平衡、调节免疫、预防感染、干预抗药性形成有着很好的作用。近年来中药治疗急喉痹的方法主要包括内治法,即汤剂、口服液、片剂、胶囊剂、冲剂、茶剂、丸剂等;外治法,即雾化吸入法、含漱法、吹喉法等,剂型及疗法均结合古代传统方法有了一定的创新,且疗效确切。

利用中国知网(CNKI)收集年1月1日—年12月31日有关中医药治疗急性咽炎的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初选文献篇,符合纳入标准文献篇。篇文献中,运用中药进行辨证论治的内治法篇,占总文献的92.9%,剂型包括中药含片、口服液、喷剂、中成药、汤剂;运用针灸、按摩等外治法13篇,占总文献的7.1%。提示内治法在中医治疗急性咽炎中最为常用,而在内治法中又有方式多样的服药方法,最常用是服用中成药,由于其方便快捷,成为治疗本病的主要剂型。汤剂治疗本病常用中药为金银花、黄芩、桔梗、连翘、甘草、玄参、板蓝根、麦冬等清热解毒药;刺络放血法是外治法常用的方法。

现代医学中的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在中医理论中均为外来毒邪,即外邪疫毒侵袭人体而致病,常表现为红肿热痛等热象,因此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而在现代医学中,治疗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则以抗菌药为主,这显示了抗菌药物在治疗感染方面的应用与清热解毒药相似。统计分析篇临床研究文献所报道的有效率,有效率≥90%的文献篇,其中内治法篇,外治法6篇。因此,中医药治疗急性咽炎临床疗效显著。中医药治疗本病历史悠久,方法多样,经验丰富,许多清热解毒类中药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和灭活内毒素的作用,可称为治疗急性咽炎的“广谱抗生素”,希望能替代西医抗生素,并且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不易耐药,杀菌的同时却不打破人体内环境平衡和菌群平衡。而且具有剂型多样、携带服用方便、价格低廉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广大咽炎患者欢迎,发掘中医药宝库,研究和制备新型有效的药物是一项艰巨而意义重大的任务。

中医辨证施治对本病治疗有独特优势,疗效良好且副作用小。但中医药治疗急性咽炎仍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最为重要的是中医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尚未统一,特别是缺乏统一的中医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根据文献显示,篇文献中30篇明确提到了证型,未明确证型篇。以风热外侵证最多,共有21篇,占70%;肺胃实热证7篇占23.3%;风寒外袭证2篇占6.7%。虽然目前多项比较性研究均证实中医的良好疗效,但此类文献多面临样本小、质量低、疗效评价标准不科学等问题,因此,亟需制定出规范、统一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更好地体现和支撑中医的治疗优势,从而为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方案提供依据。

今后我们将充分利用现代化实验研究手段,对中药进行深入的药理研究,从单味药作用及复方的协同作用等方面探讨中药的药理作用,为中药治疗急性咽炎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依据。筛选出高效、低毒、针对性强、重复性高的药物,并在剂型上进行改革,争取研制出速效、高效、剂量小、口感好、服用方便的现代制剂,更好的为临床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42(19)。中药大品种联盟(BBTCML)获授权发布。编辑:远志。转载请标注作者及出处。

热门文章推荐,点击即可阅读

《中药对照制剂研制指导原则和技术要求》

《基于标准汤剂的中药整体质量控制模式探讨》

《中药品种临床价值定位与研究策略研讨会》

重要小贴士

中药大品种联盟长期中药品种临床定位与研究策略相关问题,成功组织过多次线上、线下关于中药品种临床定位研讨,为更深入的分析中药品种临床定位现状、临床研究的方法与工具、应用与转化等相关问题,联盟将于年4月14-15日举办中药品种临床定位与研究策略研讨会,欢迎参会,了解详情阅读原文。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中药品种临床定位与研究策略研讨会详情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治疗白癜风术需多少钱
北京治疗白癜风术需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mwc.com/zcmbwh/8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