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位于福州市鼓楼区的澳林大厦出发,分别走上米、米和米,就能到达福建省内最大的医院。在澳林大厦,有一家名为“福建金丝带”的济困公益服务中心,这是由一群白血病患儿家长自发建立起的互助组织。自年开始运营以来,常常有白血病患儿家庭沿着相同的路径,医院到此寻求帮助与慰藉。对家长们来说,这条丝带的一端是通向绝望的,不过当越来越多遭命运捉弄的人相互缠绕和连接,他们走向丝带另一端抵达希望和重生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疫情期间,“福建金丝带”联合当地多家公益机构为涉疫地区缺药的“小白”家庭借药、取药、送药受访者供图恐惧,有时比病情更可怕“抱歉,我们来晚了。”初夏的一个傍晚,白杨一家四口冒雨赶到澳林大厦,接下来几天他们要借宿在“金丝带”的驿站里。每一个来到“金丝带”的白血病患儿家庭都可以领到一个“白宝箱”,里面有包括体温计、保暖毯、保温餐盒等在内的入院治疗必备物品。对刚从外地赶到福州的家庭,“金丝带”还提供免费的短期住宿服务。一进门,白杨的妻子没忍住,一头钻进了正在值班的志愿者三益怀里哭出了声。白杨拦不住,就背对着人,站得笔直望着窗外。其实到驿站之前,他们一家在楼下已经先哭了一场,只是一看到眼前的人和物,绷不住情绪,还是失了“体面”。白杨和妻子在泉州的农村长大,没上过什么学,不医院的一张化验报告单,夫妻俩心里都很明白:在提防癌细胞“反攻”的防御战中,他们输了。年,白杨的小儿子突发高烧,随后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福州治病的两年里,一家人就租住在澳林大厦,和后来好几位成为“金丝带”理事的患儿家长都相识。去年治疗结束后,白杨11岁的小儿子重新回到学校。本以为此前中断的学业有望往前赶一赶,然而,“复发”让一切又回到了原点。“不要放弃,要心怀希望。”三益安慰着白杨一家,自己却不知何时也红了眼眶。“心怀希望”,这是自年2月三益的儿子确诊白血病后,她反复对自己和身边人说的话。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平均治愈率为80%。然而,当自己成为那不幸的20%时,高治愈率反而成了一种伤害。“为什么偏偏是我们?”白杨妻子反复念叨的问题,三益也无法回答。今年元旦,“福建金丝带”联合省科技馆为“小白们”组织一场“梦回唐朝科技迎新”活动受访者供图事实上,三益和许多患儿家长也面临着相似的担忧。接待白杨一家前一周,三益在刚停药不到半年的孩子脖子上摸到了一处凸起的淋巴结。虽然这几年从未停止与白血病打交道,但带儿子活检后的每一天,三益依然为那张“会来但还没来”的检查报告单感到身心焦虑,时刻处于“无边无际、让人彻夜难眠”的恐惧之中。三益承认,这样的情绪,有时比孩子的病情本身更可怕。三益记得,3年前拿到确诊报告那天,医院里找不到药房,他们一家三口坐在门诊大厅的地板上哭作一团。后来她听到了更多让人心碎的故事,有的家长无法面对现实选择离婚甚至消失,救治孩子的重担都留给了另一方;有的家庭掏空积蓄支付骨髓移植手术费用,孩子术后却发生了严重的肺部感染,钱没了、房没了、人也没了……“金丝带”首任总干事秋香说,每个白血病患儿家庭的崩溃时刻或许不一样,“但只要经历了,人就会知道跌落到底、无处依靠是什么感觉。”秋香在自己的孩子因白血病去世3个月后加入了“金丝带”筹备群。现在,包括她和三益在内,“金丝带”共有11位理事,全部是患儿家长。他们中有的人曾为了想弄清孩子生病的原因几天几夜睡不着觉,一边上网查资料一边捶自己的脑袋;有人哭干了泪,不到50岁就已是满头白发;有人听信错误信息,结果孩子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和用药方案;也有人在自己的孩子康复后依然活跃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mwc.com/zcmbwh/15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