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崎岖的诊断之路
北京荨麻疹最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文章《来源:云病理科技》,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
下面让我们最可爱的朱朱同学,带大家一起看看这个有趣的病例吧!!01
作者简介
朱霞
医院病理科主治医师
安徽医科大学医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骨与淋巴造血系统病理诊断及研究
肖立
教授
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泌尿男性生殖学组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病理学会第二届委员
02
胰腺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崎岖的诊断之路
崎岖的诊断之路
病理诊断虽说是显微镜下定乾坤,但镜下世界离不开现实世界的临床病史,与临床的沟通、配合、分析是疾病正确诊断的必经之路。下面我们分享一例临床与病理互相配合,几经周折,最终明确诊断的病例。
1.病史
患者,女,49岁,无明显诱因下突发腰部隐痛伴恶心、呕吐,休息后缓解,既往有肾结石、胆囊结石而无肿瘤病史,医院服中药1月后缓解。4个月后腰痛复发,医院血常规示“白细胞升高,白蛋白下降”,CT、B超、MRI检查胰腺肿块,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胰腺癌。自发病起体重减轻15公斤。病人转来我院就诊。
2.临床检查与病理诊断
腹部CT检查发现胰头沟突处大小33mm×21mm肿块,边界不清,增强可见强化,累及胆总管下端,胆囊明显增大,腹腔及腹膜后区多发肿大淋巴结,局部融合,考虑胰头癌伴多发腹部淋巴结转移并侵犯胆总管。肿瘤标记物血清学检查示CA、CA、CA、CA、CA50、CEA、AFP以及血清淀粉酶均在正常范围内。血常规示白细胞37.1x/L↑,血红蛋白80g/L↓,血小板×/L↑。
为明确肿块性质,临床医生首先对该患者进行了内镜下胰头肿块穿刺。胰腺穿刺细胞学首先见到坏死样物内散在大而异型、失粘附的上皮样细胞,部分呈多核巨细胞,考虑差分化腺癌可能大。穿刺组织进行常规的HE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查,显示大部分为出血及炎性渗出,内见散在的核大异型的细胞,部分细胞呈圆或卵圆形,胞质略丰富,部分可见胶原化间质,免疫组化示CK7、Syn、CD56等上皮和神经内分泌标记均阴性,临床考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否为白血病髓外侵犯胰腺?补充标记CD43、MPO、CD99。
图1/胰腺穿刺细胞学:坏死样物内散在大而异型、失粘附的上皮样细胞,可见多核巨细胞(倍)
图2/胰腺穿刺组织学:大部分为出血及炎性渗出,内见散在的核大异型的细胞(倍)
图3/胰腺穿刺组织学:另一视野见胶原化间质内散在核大异型细胞,可见核仁(倍)
临床同时进行了骨髓穿刺检查,骨髓活检显示细胞成分占据小梁间隙90%,粒、红、巨核系细胞均可见,粒系易见,可见分化成熟现象,巨核系增生,形态未见明显异常,免疫组化检查原始标记CD34和CD表达少于2%细胞,考虑骨髓增殖性肿瘤(MPN)。
胰腺穿刺补充免疫组化CD43(+)、CD99(+)、MPO(-/+)。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侵犯胰腺组织?慢粒髓外侵犯罕见,髓外侵犯通常发生在急性变后。
图4/骨髓穿刺HE染色:增生极度活跃,粒系增多伴成熟现象,巨核系增生,散在核大可见核仁的原始细胞(倍)
临床反馈骨髓涂片检查提示增生性骨髓象,未见细胞学异常。骨髓液流氏细胞学检查、MDS及白血病分子遗传学检查均阴性,未见异常表型。
病理主动与临床沟通,鉴于各项检查与病理结果不相符合,穿刺组织过少无法再进一步免疫组化和分子检测,建议取较大组织活检明确诊断。第二次腹腔镜下行胰头肿块穿刺+第六组淋巴结活检。病理检查胰腺组织间质明显纤维化,其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炎症细胞间可见圆形、梭形、不规则形淋巴样细胞浸润。第六组淋巴结结构破坏,内见明显异型肿瘤细胞,细胞核大、不规则,部分呈“肾”形,可见核仁,核分裂易见,部分排列呈上皮样。免疫组化胰腺和淋巴结肿瘤细胞均示CD2、CD3、CD7、EMA、CD30阳性,CK、CD20、CD79a、ALK、CD15、MPO、CD34、CD均阴性。最终诊断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图5/胰头肿块穿刺:组织间质明显纤维化,大量炎症细胞间可见圆形、梭形、不规则形淋巴样细胞(倍)
图6/淋巴结活检:肿瘤细胞核大异型性和多形性明显,可见“肾”形核(倍)
图7/肿瘤细胞CD2染色阳性(倍)
图8/肿瘤细胞CD30染色阳性(倍)
骨髓活检显示异常增生活跃的造血细胞成分,可见散在较原始细胞,需除外ALK阴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骨髓侵犯,补做免疫组化CD30,结果显示CD30阴性,未见肿瘤累及,最终考虑骨髓活检为类白血病样反应性改变。而首次内镜下胰腺穿刺CD43阳性肿瘤细胞实为表达T细胞标记的间变性淋巴瘤,并非同样表达CD43的粒系细胞。
3.总结
ALK阴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可累及淋巴结和淋巴结外组织,包括脏器、骨、软组织、皮肤等,累及胰腺比较罕见,病理HE形态多变,瘤细胞大而异型、多形,可实性、黏附成片,类似于癌,还可以出现梭形细胞肉瘤样形态,容易误诊,免疫组化可协助诊断。不常见的病例、不寻常的形态和免疫表型,临床与病理的沟通、互相配合显得尤为重要,是探索疾病“源头”之门的一把钥匙。
TIPS
病理,疾病之理,都说病理是诊断的“金标准”,临床与病理的沟通、互相配合、互相考证才是“金标准”的前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mwc.com/zcmbhl/11568.html
- 上一篇文章: 脾脏肿瘤CT诊断
- 下一篇文章: 乳腺肌上皮瘤妇科超声诊断学